吾愛敦煌: 評論
開平彭於晏
【116】美麗是敦煌原生的,感動是樊院長所經歷的,唯獨導演東拍西拍拍成了斷章,劇情片傳記片紀錄片各不成樣,讓陳瑾老師的認真表演顯得很可笑… …@吾愛敦煌
基瑞爾
更像是一部科教文紀錄片,只是有陳瑾承擔了旁白和虛擬劇情演繹的部分。當中樊錦詩就旅遊開發所產生的激烈對峙,乃至她數度心力投入換來的無可奈何被略微隱去,反而都莫名斜向“她好像在PUA”的喜感。當然能夠拍得不怎麼膈應人,或是避免了過於聚焦宏大故事而疏忽人物經歷值得一看。它讓人記起這個地方建設與傳承的不易,以及數代人所傾注的心血;敦煌是“我”,“我”即敦煌。
清風明月
上影節電影,真的不好看,故事很片段,西一段東一段,人物對話民到不行,居然還有口型對不上的,音樂選的也差強人意,三分純粹獻給最後出鏡的樊老。
又雙詠叕
陳瑾老師的演技自然是沒得說但這片子真的很難評電影不像電影文宣不像文宣的人物部差點兒意思人文部份也差點兒意思有點兩頭不到岸(三星不是給電影一星敦煌一星樊錦詩一星陳瑾
momo
女性電影,但管偉人叫先生吧?
弱電解質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只會覺得中間的劇情特別割裂。九十分鐘的篇幅根本就無法把樊錦詩紮根敦煌和奉獻的這一生表達出來,劇情在她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中來回切換,像是一體兩面,和敦煌土地完全融合在了一起,但卻又很割裂,我感受不到這種奉獻,因為我覺得導演把她經歷的困難和人生經歷都弱化了,感受不到人物的魅力了。但是陳瑾老師的表演真的很好,能拯救一些。另外,因為我心中有所思所想的人,看這部電影總覺得有一股泠冽刺骨的寒意,一種傷感,讓我想掉眼淚。吾心歸處是敦煌,我愛敦煌。
麥特羅也吃蘿蔔
全程都在流眼淚 ,流的眼淚夠我把靈魂洗好幾遍的了。真的很美好,美好的樊院長,美好的人性,美好到我感嘆自己何德何能現在還能看到國內拍的那麼好的女性紀錄片。 以及合格的女性人物的紀錄片裡,她的丈夫就應該像這部裡一樣,做自己的工作(雖然也做很重要的工作又很大的成就),合適的時候說幾句合適的話,總是做酸奶,時常包餃子,偶爾餵貓,用細節展現兩位的感情(真的有被感動!掉了很多眼淚!)。 (而非-) (另記錄林永健老師的山東話)
金姬醬
先生? ok fine
王不E
不像電影更像央視的一期節目全片100分鐘加起來不如樊院長最後出境的那一分鐘從電影的選材也能看出來樊院長的科研工作確實單調而繁瑣以致於編劇都找不到矛盾點去寫故事但好在編劇沒有自作聰明自由發揮這一點對比高山已經贏了
歹囡仔
我很震驚,「千年莫高窟」和「敦煌女兒」竟被拍得如此平庸,內容浮於表面,低級的視聽製作和拙劣的影像質感令人詬異。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 順便給評論區裡的幾位無知文盲科普下:「先生」不單只是男性稱呼的意思,也可以是對老師、醫生的稱呼,同時也指尊稱,是對有一定地位與身份的知識分子的一種恭敬、尊敬的稱呼。
談古說今
說實話,看後是失望的。電影拍得太平太淺,人物扁平缺乏厚度,對於精神層面和發自內心的情感深挖得不夠,真的浪費了陳瑾的好演技,更浪費了樊錦詩老院長對敦煌執著一生的信念。也許,導演想用細水長流的平淡手法反襯出老院長默默堅守之偉大,但電影畢竟是有故事有情節的,表現手法應賦有張力。講真,第一代老院長常書鴻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更適合拍成電影,樊老則適合紀錄片形式,由她親自講述她的經歷和人生感悟,也許會帶來更觸及心靈的震撼。這令我想起了前陣子觀看的紀錄片《珍.古道爾的傳奇一生》,令人神往的非洲原始森林和東非大草原美景,加以90歲高齡的珍.古道爾女士婁娓道來,每一字每一句都顯得彌足珍貴,觀影效果甚佳。無論如何 ,在此,我向樊老這位具有奉獻精神的老一代學者致以最高的敬意!亦向好演員陳瑾老師致敬!
JoeyLu陸柏宇
講歷史講傳
江湖騙子.
這海報是故意寫出來噁心人的吧
薇羅尼卡
確實不像是一部傳記片,而更像是官方出的文宣片,看完導演履歷之後更加堅信了這一點。如果這樣,索性不如就老實宣傳敦煌,為何還要拿「敦煌的女兒」來博噱頭,中間還穿插了做酸奶、喝酸奶、送酸奶、機場廣告大酸奶的鏡頭,實在是走偏了。有興趣的話不如去看看樊錦詩本人寫的書。為了敦煌而來,失望之情是有的。
這就是一個人忌
保護的是歷史,尊重的是文化,演員表演細膩真摯,讓人非常感動!向敦煌守護者致敬!向文物工作者致敬!
我叫什麼?
一直在感動流淚,樊先生和彭先生真的把自己的人生都交給了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 我之前去過一次敦煌,已經是有球幕電影的時候了,整體設定非常走心,真的值得一次次去觀摩。 ps這場工作人員來來回回有點吵,甚至還有在旁邊敲鍵盤的,非常感謝前排靠右的小姐姐,直接和工作人員說不要敲鍵盤了。
0o氧氣o0
那些拿「先生」做文章發癲的,「小姐」這字變味的時候,咋沒見你們出來蹦躂呢?
我是之加哥
看的首映,最大的彩蛋居然是首領本人光臨現場!
Piu
人物原型的經驗非常動人,看的時候多次落淚,但眼淚和電影的主創無關。用電視散文的方式拍了一部“電影”,出現在銀幕上的是一個個切片式的段落,但直覺沒有被呈現出來的才是人物更加具有特殊性的部分。 100分的原型人物,20分的影視呈現,可惜浪費了這麼好的題材。
冰紅深藍
前年剛去了嚮往已久的敦煌莫高窟,片中不少熟悉的場景讓人倍感親切!本片別出心裁地將演員詮釋、歷史影像與當下實景相融合,相當全面地呈現了樊錦詩老師獻給敦煌的華彩人生,也勾勒出了敦煌研究院半個世紀以來對莫高窟充滿艱辛的保護、研究、修復與數位化傳播的歷程。陳瑾的表演入木三分,令人恍惚間產生她正是「敦煌女兒」本人的錯覺。在守護敦煌的同時,樊錦詩也在努力發掘並培養新一代駐守敦煌的人才與專家們,並努力平衡著家庭與愛情,這些均在影片中精到地彰顯出來。而本片最終更落腳到了對所有觀眾都有激勵意義的點:聽從內心的召喚,發現並堅守一生的事業,將其傳承下去,這樣方能坦然面對自我,面對時間,面對生死。
居無間
#SIFF#非常動人,是文化備忘錄,也是可歌可泣的女性史詩。影片以編年史的方式記錄了樊錦詩女士走進敦煌繼而為文化保護事業奉獻一生的經歷,並透過她的視角,呈現了壁畫藝術的恢弘壯美。雖是傳記片,影片也建構了有效的衝突,尤其是樊錦詩女士成為院長後與各方的交際與角力,將文化保護當成保衛戰來拍。樊錦詩女士不言老的細節很生動,這不僅體現了對遺存的敬畏,也顯示了文化賦予的力量。陳瑾老師的表演非常好,絲絲入扣。
蝴蝶谷裡的懶蟲
從質感上更像電視紀錄片,還是有點商業宣傳性質的那種,略散而空泛,片尾的樊錦詩本人明顯要比劇本塑造的形像生動很多。不過映後導演和陳瑾的發言都好真誠,想來囿於成本和文物保護,成片品質如此也多少情有可原。沒關係我會溺愛拍優秀女性的女主角創
神羽鴉青
別拿「先生」來模糊性別
無名河彼岸
致敬文物保存工作者,更多是描述樊錦詩守護莫高窟的故事。前半段有點像樊院長會議上的精彩發言集錦,略有些枯燥,後半段比較有煙火氣,讓我看到了工作之外的文物工作者的生活,感覺樊院長的人物更鮮活了。影片結束還有主創見面會,創作不易,中國的敦煌學更不易。希望自己有機會去敦煌看莫高窟。
momo
先生兩字只配0分
俗世呀
全女性主創的片子,卻要稱樊錦詩為先生…… 女性要為事業奉獻一生才能被尊稱為“先生”,實在是有點諷刺
孤獨江湖虛名
不倫瑞克不類的,說不清楚是什麼類型的電影。主要是生活中頻繁出現的人出現在大銀幕,反覆提及的“考古報告”,都讓我如坐針氈。我也不喜歡最後什麼一對的情侶出現在辦公桌。但作為正在親歷的第一視角,倒是對這句「莫高窟一直在等待必然來到他身邊的人」還挺感同身受的。
MOMO
女性導演女性主演的女性角色被稱為“先生”,宣發團隊沒爸爸嗎
劉康康
敦煌莫高窟的風,寂寞地吹了數千年,很多人會在一瞬間沉醉於莫高窟的壯絕宏美,但極少人能用自己的一生去承受、守護這份千年如一的枯寂。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另一種人生價值的可能性。我們常常以為在大城市裡的起伏是一種精彩,但這種起伏精彩也許是屬於時代的浪潮而非個人所能控制。而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這些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他們的每一天看起來無起無伏、波瀾不驚,但卻真正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排除了外在慾望的侵蝕與幹擾,認識了自己內心最本我的追求。究竟哪一種才是真正的精彩?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幸福?
cowabung ️
不像電影,像文學作品。 以及,請不要再把優秀女性稱作先生了!
圍奇在夏天
2023 SIFF 6月10日首映,看完之後居然主演陳瑾老師從中間的座位站起來了——碰巧趕上了首映見面會。 2018年有幸去過莫高窟一次,再之後再也沒能去過。每個人一生中都必須去莫高窟一次。樊院長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大半輩子都留在了莫高窟。 主創人員都是女性,見面會導演笑稱這是「楊門女將」組。客觀來說 ,片子拍得一般般,比較碎,有一些細節,但好像又流於表面了。想說樊老師的愛情,想說她的奉獻,她堅持的理念,想講的太多,可能受時長所限,這些深講了可能要3小時起步。我想,這幾個大約可以分成幾個章節,不必按照線性時間。 非常盼望後續有更多類似的紀錄片,畢竟,這是第一次個人角度聚焦出發的,且是一位女性,而不是以莫高窟這個宏觀視角來敘事的片子(我發現這是東方的片子往往被宏大敘事所困住的原因)。
哈嘍柒柒
11/17如我所料整個廳只有我一人。個人喜歡石窟藝術、看過一些紀錄片、買過一些研究所出的書,算是莫高窟和樊錦詩老師的粉絲,但這部電影卻拍得很糟。敘事流水帳剪輯混亂,旅遊宣傳片和優格廣告不時跳插進來。作為傳記,完全看不到樊老師作為專業學者、文保先鋒形象的刻畫,一到專業就旁白來湊,搶救莫高窟那段也是潦草帶過,卻花了大量篇幅去講她因事業深感虧欠家庭、強調想要植根莫高窟的研究就“必須帶著愛情一起來”,大震驚!看完只記得她的愛來自常書鴻老師的教誨,她的成就來自丈夫相濡以沫的支持,她自己的精神內核呢?一位偉大女性的傳記拍成這樣真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