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納先生: 評論
木衛二
切片式/玻片型傳記片,端上來時代的器皿,試圖認出風暴的生活流,也想起了皮亞拉的梵谷。提摩西‧斯波的動物方法表演,似乎想把龐大壯碩的體格,全部擠在顏料裡,丟進油畫裡。透納的畫,常有工業革命文明的濃煙滾滾,煙霧瀰漫,更成為他不可捉摸行為的窒息罩袍。
聽候清退舊精魂
節奏優美,電影的整體結構兼具古典音樂和油畫的特色。爭議性軼事的選擇使用,透過非常intelligent的敘事組織、剪接,巧妙地整合到主角畫像中。近乎完美的傳記電影。
blueshadow
令人浮想聯翩的幾個場景:各位紳士去看無畏號大船,透納看火車,透納去照相館,拉斯金評論。這種克制的作品包含較多的背景訊息,而當時無論是社會或文化藝術,都在轉折的清晨。
阿奇波爾德
影像化的人物總是和看其作品時感受到的創作者樣貌格格不入,怎麼也不願相信能創作出《海上漁夫》的俊美青年到中年就變咔痰的「豬頭」了
zitsunari
真的名不虛傳,那種咕嚕咕嚕的聲音表演法可以跟梅婆的鐵娘子並列
八八八爪魚
看到在學院布展橋段high到起飛,記得當初老師上課講過vernissage(今天都統稱開幕式)這個詞的來源,在電影中實實在在的目睹了他們vernirent。沒錯,就是展覽對公眾開放前前藝術家們在展廳中對自己的畫做最後的調整。透納的行徑也是vernissage字源上重要的一個舉例點。在德國,這個環節被叫做midissage, 英國叫做 finissage(完工儀式)最終流傳下來的的卻是vernissage,生動帶感,帶著幾分可以親臨藝術家創作的體驗。可惜當下的vernissage再也沒有vernir,大多都是走走皮肉和無奈的社交的寒暄。 btw,電影感很強,光線,鏡頭感都沒得挑。尤其是幾個人評價畫家海登的那一段,一個透視景卻有強烈的平面感,好像幾個人在評價一幅作品一般,導演實在是厲害,將流言蜚語的八卦橋段可以做的如同英國紳士般的高雅,我跪拜在螢幕前。 。 。
hahahalea
想記得:Dorothy Atkinson的女管家的存在、他與同行交流一一打招呼及旁觀落魄Haydon向美展掛畫決策者吵架時些許物傷其類表情、旁觀舞台劇諷刺畫作買主金源齙齪、乾巴巴唸稿上課、對著妓女哭泣、寡婦Booth賣力擦窗、眾畫家於購畫者家中聚會評論、Henry Purcell的動容音樂。 耐看。然而不喜攝影。
已註銷
傳記題材的影片大同小異吧,還可以
謝飛導演
十八九世紀英國著名風景畫家透納的傳記電影。以往參觀過許多歐美術館,對那個時代眾多的巨幅風景畫印像不深,看了這部電影就增長了對這一畫類的新的了解與知識。在相機沒出現的時代,不離手的速寫本和光線明亮的畫室永遠是畫家們不可缺的物品,而對繪畫的“痴迷”,則是他們勤奮的根源。有別於只活了28歲的畫家埃貢席勒(剛看過他的傳記電影)極度痴迷於「男女之情色」;活了75歲的透納,一生只痴迷於大自然的光線、色彩、變化,祂臨終的話語是「太陽就是上帝!」 「痴迷」使他們的畫家才華迸發,使他們不捨地與窮困、疾病、人禍搏鬥,而給人類留下了那麼多完成或未完成的藝術傑作。男主演傳神地再現了人物最後20年的老年人生,獲得了坎城等多個電影獎的最佳男演員獎;劇作、攝影、美術創作均上乘,配得上給這位繪畫大師造傳。
paracelsus
3.5。 '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贊
有心打擾
傳記片果然不是我的菜,悶到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就是畫面挺美,構圖挺用心的。
Lynchman
安靜體驗藝術和生命的極端熱情。當做麥克李入門片看也許是在玩火,好在這份用平凡講述不凡、現實到粗糙的冷峻氣質出乎意料得迷人,那樣質樸卻又飽含激情,是那些精緻傳記片不敢嘗試亦難以企及的大師風格,其意境更已飄出傳記片的框架。
Lycidas
拍攝瑣碎日常下的暗湧(或只是日常),沒人比得上Mike Leigh。而Timothy Spall更是從頭到腳,連指尖都是戲。
方槍槍
三星半,攝影偷的是透納先生的師吧,總之很美。劇情也是在乏味一般,沒有起伏,偏於平淡。
熱帶素描
偉大的藝術家如何過著尋常生活,又在不尋常的世界裡以豐富的質料呈現出閃耀的真。麥克李以鏡頭追問所有人的日夜操勞,美或醜,都是藝術的表象,核心唯有存在者的存在。
冰紅深藍
一部精緻細膩而不同流俗的傳記片,蒂莫西·斯波斬獲戛納影帝。麥克李用唯美的攝影結合數位技術完美重現了透納畫筆下的光影,每一幀都美得讓人窒息;敘事偏重透納中老年生活,作畫歷程為輔,細節功夫到家,形散而神不散;"蟲尾巴"演技爆棚,其他主演也個個出彩,尤其是多蘿西·阿特金森的女傭(9.0/10)
╯^╰
劇情很一般,但是感覺能在電影中窺視出導演的魅力,還是不錯的
censored dump
SIFF藝海。三星半,麥克李處理國寶畫家看似大膽剝去光環,暴露出一個呼吸障礙家庭失敗有點粗俗的胖子,實則保守地照顧了藝術家的標準動作,比如透納自述但很可能是虛構的綁桅杆看暴風雪(奧德賽情節),例如一堆黃色廚餘的風評vs羅斯金的力捧(後者影響了普魯斯特),比如和康斯太布爾的一時瑜亮(可惜死得更早),同時還要呈現他和家人的關係,顯得枝節過多主線渙散,攝影把暮色海面拍得極美,但對焦清晰的物象,反而失去了蒸汽霧霾的混沌與風雨飄搖的動盪,而這是透納最劃時代的眼光,尤其那幅《戰艦歸航》,後製的鏡頭與畫布大異其趣,有實感。透納處在承上啟下的階段:對銀版攝影自嘲,看拉斐爾前派不屑一笑,其實戶外寫生已摸到印象派門檻只是折管顏料發明時他太老了,某種程度上他捍衛了一個日薄西山的傳統-讓其無比輝煌。
嘟嘟熊之父
反戲劇反高潮,導演始終處在一個outsider的視角,無意提供佐證,無意追究緣由。境遇或動機都無關緊要,在他的世界裡,一切外來的事物都如同吐納的空氣,進來了,又出去了。他的世界很窄,卻只有如此,才能走的很深。
徐若風
古典的方式不太透納,但的確是要看兩次的電影。第一遍和第二遍的印象會不同,因為電影中繁冗餘的細節、精確的表現以及人物表演的力道都需要更深入的體會。大師拍大師,拍出了個人心目中新世紀以來最完美的螢幕形象塑造。 /9.2/
qw0aszx
藝術家老年的似火激情,世人對其的冷嘲熱諷,他仍像小孩一樣好奇窺探著這個世界,嗜畫如命不停創新,落魄但又從容不迫地迎接自己的死亡。對於藝術的狂熱追求超越世間一切。提摩西的表演入木三分,麥克李的指導構圖精湛如畫,一部如特納畫作般厚重的精緻電影。 8.3分★★★★
seamouse
甚少離開寫實土壤的導演麥克李,這次選擇歷史人物傳記題材,就是試圖以現代的數位技術去向傳統繪畫藝術致敬。而以畫家已步入創作晚期的1826年切入敘事,則可以聚焦於透納最後的25載人生,並呈現其如何在充滿缺陷的個人生活和佈滿激情的創作體驗中,成就其作品近乎運動起來的前印象派質素。
私享史
優雅而沉悶,但每個情節的設定都是準確的,有幾場群戲讓我想起《黃金時代》。不過作為同樣無高潮的傳記片,本片保守平鋪直敘,遜一籌。出色飾演透納情婦的Marion Bailey也曾主演李導的《維拉德雷克》。題外話是,去年在蘇富比仔細觀摩過的那幅Rome, From Mount Aventine後來拍出了創紀錄的天價。
PureSucker
法國人與英國人之間的齟齬在這部電影的評價上體現了出來。英國人基本上已經認定他們的國寶級導演奉獻了金棕櫚級別的佳作。但法國媒體完全不待見這部畫面精緻節奏拖沓口音奇怪的電影。
matchbox
2023.6.18 SIFF二刷,發現觀感跟八年前俺自個兒的短評一模一樣。 //很散,也相當好看。攝影和音樂極讚。 Mr Turner細微的臉部抽搐和背後那雙糾結的手很動人。
歡樂分裂
2023-6-16重看;去劇情化地擷大師人生倒數片段(也提出了傳記片究竟該採用何種模式的問題),平淡流年裡悲傷暗湧,一個遊離於世俗眼光之外的藝術家,將自己獨特而高超的美學奉獻給大眾的同時(拒絕出售作品),也具有唾棄尋常人情倫理的野性(與家人相處的冷漠、嘲弄其他畫家);所謂光影如畫即是如此,邁克·李竟用數位營造出油畫般的質感,全片恰如從透納畫筆下傾瀉而出——每一束光源都細緻落座(光線成為塑造其作品的畫筆),每一處場景都精緻安排,每一抹色彩都認真打磨,光與色均通透分明,剪影勾勒的構圖如天成,沉醉不知歸處,彷彿人生終極意義就在此。
vivi
攝影和光線贊,演技好。但整個150分鐘挺散亂的,越看反而越不了解透納先生。
褻瀆電影
訓服,他們也真實的像今天的現代人。片子聚焦人物的家庭、才華、怪癖和愛情等各方面,即使有著時間線的跳躍,也照樣是不疾不徐渾然一體。 ★★★★
brennteiskalt
繪畫創作並不是最容易處理的類型,麥克李在[透納先生]中採用了他擅用的傳統手法,其結果是一部近年來最令人滿意的傳記片。李的工作方式是由外及內,他不去作心理分析,而讓透納一直在行動。透過他的眼睛,我們就看到了他的作品。本片充滿了豐饒的細節與光影的遊戲,是個讓人該接不暇的萬花筒。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道是無情卻有情,藝術家的世界誰也走不進…
柏林蒼穹下
不著痕跡,盡得風流。幾乎沒有劇情的傳記片,卻是一顆星也不能少。
一隻麥麥
透納先生像隻大鬆獅,呼嘖呼嘩,跛腳,大黑傘一撐一揚,這種不著痕跡的才是最高超的化妝和表演吧。片中的霞光水霧和透納的油畫一樣美,幾處轉場還把兩者銜接到一起。電影長達兩個半小時,周圍朋友也普遍反映口音聽不懂,但畢竟是麥克李,大師一出手,便知有沒有。老外數次發出優雅的笑聲。
SingLesinger
每次看這樣的電影就會意識到自己是low逼。
Line
天地之間踽踽獨行,人來人往盡是過客。攝影師偷了Turner的調色盤,於是透進屋內的陽光是暖黃色籠著霧,狂風巨浪的桅杆頂是蒼藍色拍著臉。向著內心作畫也終究無法將自己剝離出這個世界。碎片化的情節凸顯了關係,導演和我們都一廂情願地相信他的人生有這樣和那樣的愛。
CharlesChou
用大量中遠景把透納廣闊孤獨的世界裝進了兩個半小時的電影裡,每一場戲每個鏡頭每組站位都可入畫。無畏號戰艦在夕陽下被拖去解體時,過往的鬼魂也見證著未來,就像他問照相人有沒有用那機器捕捉過風景時自然流露的某種期待。而他的情感哲學則只有短短一句,痛是自己的,別讓愛的人替你分擔。
康報虹
一部合格的傳記電影是什麼樣的?是要著眼於其人生的關鍵節點與轉折時刻?還是要鉅細無遺地展現某一階段的經歷?毫無疑問,這兩種處理方式都是妥帖的,但作為人物生平故事的補充、深入其內心世界似乎也未嘗不可,《透納先生》就是這樣一部傳記電影。 麥克李從透納的晚期創作出發,透過旁人眼中的透納,來緩緩揭開透納眼中世界的神秘面紗,評論界從盛讚到挪揄再到極力貶低的過程,亦是透納風格轉變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攝影師有意無意地讓光充盈於畫面,在一些關鍵時刻更是完美地展示了透納眼中“不可測的大自然”,空氣中的水汽、霧氣和蒸汽在這一瞬間與光線交融,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與無限的未知,透納所做的,即是用豐富的色彩與筆觸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時刻,正如詹森所說:「透納的焦點是整個生命的微不足道以及人類在面對全能宇宙時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