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 評論
何倩彤
不是一個人一個報社的勝負榮辱,而是保持隊形,是和聲而不是爭鳴。也不是女王式的女權故事,女仕們靈活走位,若隱若現,裡應外合,合乎史實。雖然法院外一排女生引頸以待之類的鏡頭有點傻,但一想到連自由和公義之類的基本常識都能拿來感動人,還是傻得可愛可諒。故事有像《辛普森家庭》S15E22!
皮革業
截止、校對、排版、下印廠,看著這些既熟悉又遙遠的流程,在電影院裡流了眼淚,好歹也是在日報社混過整整十年的人。
烏鴉火堂
沒想到竟然如此喜歡這部電影,太意外了,雖然有點偏於主旋律,也有人覺得該片過於工整,但從故事節奏到表演水準都是殿堂級的,鏡頭語言說不上來的舒服,情緒渲染是那麼的恰到好處,整部電影就是教科書一般的存在。超喜歡印刷廠的細節展示,讓我想起了辛德勒名單登記那段,結尾很燃
朝陽區陸依萍
頭一次看到這麼精彩的打電話戲,運鏡、調度都堪稱大師....#但作為媒體人,後40分鐘讓人熱血沸騰的同時,也越看越絕望! #
何阿嵐
不得不說Spielberg很懂社會風向,套上「良心」可能是隱惡揚善,自我感覺良好,雖則未免太政治正確,但重提洩密事件,高舉第四權的作用,女性的參與(試想想過去任何一部關於越戰、尼克森的電影,女性就像不存在一樣)自然是對應當下美國,一個電影人怎樣從電影中反思國家問題,很土氣,但也教我一絲動容
\t^h/
也真就史匹柏的那代導演可以從手法上還原傳統電影staging的魅力了,等以後這代導演不拍電影了,全都是新一代的影像風格,估計觀眾會想起他們的好。工整好看的中年人電影,個人觀感比間諜橋好,包括大湯的演出。
赫恩曼尼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華盛頓郵報》總編輯本布拉德利說:「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政府指使我們什麼可以發表,在什麼不可以的世界裡,那我們認識的《華盛頓郵報》就已經不存在了。
CharlesChou
史匹柏的行活真的無錯可挑,但在將報告文學式的文本拍出持久波動的效果這點上來看可以說是失格了,多數時間的思考點只在於source是如何像接力棒一樣被傳遞,兩位主角只是按部就班的廣告板而已。
MR.Charles
間諜橋劇組再利用吧從打光到色調都一致慢節奏敘事推薦靠對話和衝突建立的影片兩條線平行分別代表編輯部內部對真相的挖掘和公司上層對新聞自由的考量就那種非常史匹柏頒獎季風格的電影團隊也已十分成熟挑不出什麼太大毛病選角非常棒所有配角都很出彩
餘小島
無比工整的美國主旋律,但仍感動得熱淚盈眶。在電影層面上,好萊塢三位大佬真不是吹的,兩位主演的演技張弛有度,史匹柏的調度教科書級別的,尤其是那麼多的電話戲,扣人心弦;主題層面上,縱使會被批評主旋律,但這種媒體自由、堅持立場、奮不顧身的信念,才是真正需要被認可的。言論即力量。
舌在足矣
五角大廈文件出版比較中規中矩的改編。不同於Spotlight將重點放在對線索的挖掘,這部影片更多的討論了媒體與政府的關係。儘管整體當然是一部對「第四權」的讚歌,但穿插其中對媒體的反省顯得異常可貴。同時著墨梅姨角色表現職場女性的不易也很「適時」。不過明顯由於製作週期過緊導致剪輯有點亂
Ocap
與其說在新聞自由主題裡嵌入女權訴求,不如說是藉職場語境的女性主義實現了更具層次的「《聚焦》精神」表達。歷史性背景也強化了媒體與體制之間的辯證關係。爐火純青的鏡語與自然飽滿的意識輸出都和眾妖艷賤貨劃清界限,藝術附庸政治的大氛圍下,斯導總能用這樣的作品站出來糾正你們:是政治需要藝術。
張小北
我們不是在討論一部紀錄片,而是在討論一部劇情片。因此,我們不要再爭論史實或真相,而是要從電影本身的角度出發。從「電影」的調度、節奏、表演、剪輯等等環節來說,5顆星當之無愧。
西樓塵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真相是後人的遺書,出版則是自由的擔當。輪轉的機車正在印刷歷史,拋丟的報紙業已寫滿真相。販賣檸檬飲料的鈔票,豈能印上騙子;提倡新聞自由的報紙,怎可藏著懦夫。我們一路奮戰堅守新聞底線,是不願被歷史送上道德的審判;我們不畏強權捍衛出版自由,是不想因畏懦而成為權力的共犯。
謝飛導演
拍攝工整的歷史題材電影,老導演、老演員不失水準。可惜欠些新意,事件過程還是多於人物及思想的開掘。
回望長安已蒼老
政府權力與新聞自由的對抗,國家機密與民眾知情的權衡,史匹柏和一眾神級演員再現了一群普通人為了自己的信念與理想所能做到的一切。
Cherry櫻桃之遠
雖然一開始就知道這片子的政治訴求大於藝術追求,但最後還是看得我熱淚盈眶,尤其是最後下令印報紙的那一刻。是老套,是形式化,但還是有本事戳中我的內心。媒體人們為了他們的信念,為了公眾的利益,不惜一切與政府對抗,新聞自由的理想是不朽的!續集是要接著拍水門事件?
嘟嘟熊之父
驚訝於影片呈現的戰鬥性,堅定、純粹、手起刀落,毫無拖泥帶水。它不是以往觀眾習慣的鋪陳蓄力與加速俯衝,也不著力於人物性格的出挑與豐滿,它要的是無數平行動線迅猛而勻速的行駛,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瞬時完成爆破。此種坦蕩的自信,除了老斯,無人能出其右。
朝暮雪
這群充滿良知的媒體人,冒著被封鎖的風險、報社倒閉的風險、被判刑的風險、甚至失去生命的風險,刊登了機密文件。就在大家都以為會被判刑的時候,他們卻被法院宣判無罪。因為法院相信,這群人不但沒有叛國,反而拯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拯救了千萬個家庭,拯救了一個國家!
Iris
捍衛新聞自由對Bradlee來說是理想是信仰,所以自始至終堅定熱忱,而Graham夫人態度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背後還有無數的權衡及各種力量的博弈.電影的魅力讓從事新聞工作變得令人無比神往,也感謝了所有那些讓美國精神永葆吸引力的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人PS:法院前梅姨走過一排行注目禮的職場女性那一幕真讓人開心
粉紅色林寶
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JoshuaLi
史翠普在電話的這一端透過一系列微妙的表情與眼神對Graham夫人內心轉變的詮釋,是今年銀幕上最具有魔力的表演,梅姨在這部側重女性角色的強有力戲劇中的表演是無可置疑的成就,而斯皮爾格匠氣的技巧作為有效的載體對這部節奏緊湊的電影創作團隊中各部門的才能有著最大化的呈現。
褻瀆電影
三位好萊塢的大神聯手,大家的狀態竟然都很鬆弛,特別是湯姆·漢克斯,即使他們並沒有卯足了勁兒,但你還是不得不驚嘆梅姨的表演和老斯的導演功力,群戲的調度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別,就算故事再套路,你該被燃到的地方還是會燃。老斯太厲害了,那些拿刻意做作當風格的新人導演看了會不會想死?
李阿鬥
梅姨確定刑事責任只有她和發行人以後,轉身面對一屋子的男人插著手聲音顫抖的說my decision stands的時候;她走出法庭被身邊的女性簇擁著的時候;作為中國人我覺得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下,讓大眾知情,讓媒體自由。看完這部回顧美國曾經的偉大的電影,有必要以審視的態度看看自己的國家。
coie
明明所有可發揮的矛盾點都在偷文件的Ellsberg和首發的紐約時報,為什麼非要來拍華盛頓郵報的發行商和主編內心糾結啊。為了這股子「現實諷刺」意味,也真是怎麼硬拗怎麼來。
桃桃林林
「新聞報道是歷史的初稿」。看到最後還是會感動,有點熱血。這樣的電影跟《聚焦》一樣,讓人尊重新聞這個產業,有敬意。另外,影片有意插入了一條女性崛起的暗線,應該也是梅莉史翠普被提名的原因吧。另外,這其實也是愛國主旋律,讓美國人更以他們的國家感到驕傲。斯皮還是穩的,節奏感緊張感俱佳。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太四平八穩了,估計學院又不會給好臉色,但確實是「慕尼黑」之後最好的史匹柏。原本以為會是「聚焦」一樣的群戲電影,結果拍得主次分明,帝後之間的飆戲托起了整個主題——捍衛出版自由的最好辦法就是出版它!一想到毒瘤又要穩提了就感到好...絕...望...
Jus
身為媒體人 真的是 熱淚盈眶。
Peter Cat
辨識這個片子優點在於做兩次區分,第一次,區分「絕對」倫理價值和政治正確(主旋律),這是兩回事;第二次,同樣是對歷史的虛構和誇張,區分為什麼史匹柏這部是睿智且高明的,而韓國《出租車》則庸俗走向另一種惡。大多數人會混淆這兩點,而這也就是本片不易的厲害所在。
陀螺凡達可
教科書級的史匹堡演員調度課,看得太爽了。幾次運鏡,幾場室內戲,那個多人電話戲... 簡直了。不過還是有些踩錯點或用力過猛的瑕疵,比如法院偶遇對手女助理的戲或者最後走出法院穿過一群嬉皮女性的鏡頭。
哪吒男
“捍衛出版權的唯一途徑就是出版”,每個媒體人和新聞學子必須要看又千萬別看的電影。 「這個國家的人民無法讓總統一人獨大,獨掌國家,我想不通總統竟然將揭露真相與叛國劃等號,這給我一種感覺:破壞某個執政政府或某個個人聲譽是在叛國。
NarvikAustin
年度最佳,語無倫次:致敬70年代再度覺醒的女性主義,致敬守護良知的真正的新聞人,致敬新聞自由,致敬新聞專業主義,致敬報業的黃金時代。致敬這個激盪人心的故事,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赱馬觀♣
影片的情緒高點在梅姑突然轉身,「這公司現在不是我父和我夫的,是我的。不爽請離開董事會!」…可問題它不是故事的焦點。焦點之事,觀眾雖知事關重大,諸如肯尼迪隱瞞秘密,蔑視法庭會入獄,法官宣判等等,全都來自於台詞直告。影片缺少把概念轉化為引領觀眾情緒融入的敘事情景,就像勇者無懼中的鞭打投海黑奴……可是轉念再想,本片敘事又的確沒法是利用到那種能夠調動情緒的情景,因為越戰與黑奴不同,在美國輿論體系中它是負面污點,而污點又怎麼能夠提供激昂的正面敘述?可史匹柏本人偏偏又是屬於那種很善於利用實景畫面營造氛圍帶動情緒的導演,捨棄類型感十足的戰事實錄而單純在媒體圈內起承轉合,不說自曝其短吧,至少也是自棄所長。特別是與專精此道的導演和作品諸如帕庫拉的總統班底一比較,便知差距還真不是一般的大……兩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