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哥本哈根: 評論
Jack TANG
4個男人,各自面對自己的生活。唯一的活著的,繼續面對自己的生活。
鬧鬧爸
節奏太慢,無關劇情太多,幾度快睡著,浪費時間。
@大月半子
這片子太悶啦,節奏如此緩慢,幾條線雜亂不堪,實在沒辦法看,唉
zlw
imdb 5.6
豆友EB6wXvsp2U
節奏太慢!
三水君
這麼恐怖的名字為什麼節奏這麼慢?
旁觀者
能吸引人看下去,主要是想看看這四個人怎麼產生交集 居然還有約p露點情節
崧澤野鶴
2015.2.14,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一個文化中心發生槍擊案。 人類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包容別人不同的想法呢?如果對自己看不順眼的就要消失掉,這就是禽獸的野蠻。如果一個宗教或意識形態,不容許有不贊同的意見,以至要消失反對者的肉體,那就一定是邪惡的魔鬼。
老馬甲2014
不咋的,刪了
陳穎聰
典型垃圾白左片,純粹浪費時間,節奏拖沓。
囧存檔
太散了吧
清水茶沫
真實事件改編,前面四線並行其實拍的挺好,查理週刊事件作為背景也插入的很自然。從兇手開槍節奏就亂了,最後收的也太潦草。最後才看到導演,梅森這是退步了。
您老朋友王狗熊
悶騷。北歐電影一貫的舒緩,即使是反恐類型片也要把事件參與者、波及者所處的社會角色,其主觀的感受和外界聯繫交代的清楚,一個失意紀錄片導演,一個因為姓名而處處碰壁的猶太人,一個出獄沒有收入和住所的移民二代,一個受傷面臨下崗的小緊茶,緩慢的情節這部電影反而恰到好處講了一個發達社會繁榮外表下波瀾湧動,離開戲內的焦點反問如何不透過肉體的痛苦去觸碰、銘記社會的無形存在,就是其他短暫漫長的酒局、球賽、鍛鍊、興愛、友誼。日常生活裡我們是否浪費了太多時間關注歷史進程,而忽略了個人奮鬥,其中個人奮鬥也包括對身邊人的關注、關懷,對情人對家人的溫柔。
大王椰樹
故事講得很沉悶。歧視,不公平待遇,產生出來恐怖分子?因為伊斯蘭意味的名字,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和有些國家看見黑人,就聯繫上搶劫,盜竊,販毒……一樣,歧視,深入社會。
匪廢費老
這不是一部聚焦在恐襲本身的血腥殺戮視覺衝擊的商業大片,而是極為細膩地展現與此事件相關的四位現實掙扎的中年男人的生存狀態來反映所謂的北歐模式社會民主主義所無法解決的實際困境,恰與斯堪的納維亞的冰枯天氣的電影底色交相輝映——而像我這樣的遊客眼中的哥本哈根卻是樂高式的色彩斑斕。
心路飛揚
一星給北歐硬朗的風格,著實喜歡#
海娃兒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四個人的故事是肯定要說的。影片講得基本合格,稍顯鬆散,但清晰有挖掘。看完,悵然若失,又稍有點不過癮。若要說如何更好,要麼更詩意灑脫,展示平凡中的英雄主義;要麼更緊張,一次次倒數直至案件發生
孤獨跑者
很無味的電影,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邪教一定要剷除。
三點少
整部片子只有最後,在真正開槍了,才扣上「恐襲」的題,但連美國商業大片裡的花式激戰的起步程度都達不到。大篇幅中,紀錄片製作人、找工作的碩士和病痛中的警察,都是掙扎中的中年男人;看似衣食無憂,但壓抑迷茫;而移民奧馬爾則深陷反社會的莫名憤怒中。全片的色調冷冷地很單調,畫面都是整齊的城市,和沒有太多裝飾的北歐風房間。
鮮芋雪冰
為追尋紀錄片感,真實感,而用手持鏡頭拍的嗎,好晃,拍的沉悶乏味無趣,弒君者老了,宗教信仰問題永遠無解,也無法說出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