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毅之旅: 評論
Lies and lies
坚定地平视每一个人,听他们的呓语,直到变成诗。
不纯不纯
还是欠挖掘和组织,不理解为什么能夺熊。思路基本用片尾的字幕讲出来,但显然影像层面没做到这个程度。很多形象都很好。/BJIFF23.
dorayaki
AP en présence de l'équipe du film #MK2QuaideLoire 座无虚席
汪金卫
【北京电影节展映】无感。
自由之翼404
看这么正能量的电影打瞌睡,多少有点政治不正确了
Airplanes
BJIFF2023,最后那个片尾字幕好像是在说,为什么应该把金熊奖发给我……
Mockingbird
本部电影无疑展现了——或者说维护了——纪录片的一项关键品德:尽可能将画面(舞台)完全留给拍摄对象。为此,拍摄者几乎秉持着零度书写的原则,把自身的在场影响尽可能降至最低。正是如此自然主义的纪录风格予以治疗者们最为诚挚的尊重。作为福柯“疯人船”从古典时代到福利国家的某种转喻,“坚毅号”诚然展现为一个“异托邦”般的异类场所和空间尝试。尽管如此,影片最后仍然借片中人物之口,保留了一个反思性的段落:关于艺术治疗工作坊的主持问题,“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边界最终仍然在此碰壁。
btr
L'Adamant是塞纳河畔的成人日托中心(「一条船上的人」)。有点像怀斯曼,但并不致力于探讨机构运作,而更关注人本身,尤其是那些有精神障碍的成年人如何展现出其艺术天份、创造力与人性。最精彩的还是片中的几段音乐,以及那个想想自己是凡高转世的人。(不过作为金熊,我宁愿给《音乐》或者《红色天空》)
大奇特(Grinch)
镜头直接对准病人,记录他们的日常和谈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甚至公开谈论精神问题。导演有意识地选择不将这些人放在任何既定属性内,所以没有人称他们为“患者”和“病人”,想让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避免物化,这一点很重要。国内同类型题材的纪录片也有,比如马莉导演的《囚》就是不同的角度。
あやか
没有评判、没有审视、没有猎奇。 虽然“精神病人没有家”,但我感到我回家了。(从放电影的时候看到观众玩手机的比例就能看出这部电影会有多少个一星)
西楼尘
人们管恐怖分子叫疯子,可疯子并不恐怖,他们只是脆弱。可以创作将长颈鹿改成螳螂的画作,也可以弹出悠长的钢琴曲。医院不是监狱,护士也不是狱卒,吃了药的时候可以正常交谈,不吃药的时候控制不了自己。聊瓦尔达的电影,拾起梵高的画架,人类语言的诗性功能还在角落萌发,不行进的船正在送思想前行。
Alias
基本是套了怀斯曼模板生成的纪录片。连这群巴黎精神病人的思考维度都比我国九成普通人“高级”不少(不是什么好词但想不出更贴切形容)
陀螺凡达可
镜头前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空间在时间流逝(创作/耕耘)后的转变与不变。
鸡排饭加个蛋
谁能想到今年的金熊让我在北影节上睡的如此死去活来但又理直气壮,此片不睡更待何时?@资料馆BJIFF2023
海月小章鱼
从昨天看完首映,到刚刚颁奖之前,万万没想到这个电影竟然能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看的时候,前面部分还一度在打盹……聚焦真实的特殊人群,描写每个病人的精神世界,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可能就是获奖原因?记得导演后面说的一句话,没理解错的话,大意是每一个疯狂的人,都是一个物种,觉得还挺正确的。三星半给影片,半星给“金熊奖最佳影片”的头衔
一條魚佔滿了河
電影似乎在以一種平等的視角看待精神病患者,但是鏡頭一直保持著距離,這一段距離,難免讓我覺得傲慢了,也注定了挖掘不出真正動人的故事。看的過程中,忍不住問自己,這個完成度,真的不是粗剪版麼?素材太散,節奏太差,給人一種缺少靈魂的感覺,片尾字幕的昇華相當生硬,至於金熊獎更是無法理解了。#BJIFF2023#
稚于最初i
#BJIFF# 比起他们的精神状态,我的精神状态才更适合进入这家日托所..
仲夏之门
#13thBJIFF#开篇用寥寥几个镜头,锚定了Adamant这座巴黎闹市中“在别处”的岛屿,其后基本过滤外部(社会派)的资料信息补充,转而将细碎的内景捕捉,个体诗情丰沛的口述,集结成对抗体制囚笼的生命力。导演以其善良而克制的眼光,给予了这群outsiders以莫大的尊重,但也由此造成观点模糊,和削薄了话题讨论的上限,譬如人物们“坚毅”的来源和积累过程,艺术工坊等疗法的效用,是否刻画得过于清淡?整体的成色因而更接近电视专题片。只有在个别段落(结尾某病患执意主持研讨会),才能诱发出脉脉温情下蛰藏的冲突,却也旋即被更安全的处理给盖过。
Pincent
75/100 这个机构看起来像是由一些“怪人”组成的乌托邦,其实也无需太谈及是不是疯以及谁又正常的问题,它们显得不太重要。在众多的日托服务内容中,有在强调电影/艺术的存在与作用。菲利伯特处理素材还是有一套的,并非由一场访谈紧接着一场来填满,而重视那些停顿的时刻:房子外的树叶、光线、人物沉默的时刻...被提取出了诗意。
九尾黑猫
三星半。这是用谈话构建的影片,那些直击心灵的歌声,琐碎断续的聊天,人们讲述着各自的生活,之前与现在,还有那些失落的时刻,被疾病偷走的人生。诗意、炽热、黑暗、痛苦、真实,也随着话语荡漾出波纹,就像水鸟低空飞过静静流淌的塞纳河
房NN
湖畔上,明亮版的《囚》。
Parity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Berlinale Palast 并不理解结尾字幕的主题定调,在影片中没有感受到十分强烈的对应主题表达
Voll-Los
溫暖,真誠,這樣的片子更大的意義在它的外部,拍出來就已經贏了,很難得的體驗。全球首映,也是第一次看到有精神分析師作為主創團隊一員上臺。
当时的月亮。
13th BJIFF@小西天 他们有音乐,有绘画,有电影,有摄影,有舞蹈,有手工,有诗歌,有文学,他们讲述着各自的创伤,他们讲述着各自的疗愈,但是他们还有永远有差异的账。他们是最作为人的存在,也是最社会适应不良的存在。他们被社会的机械的部分定义为不良,在水上坚毅地以人的姿态存在。看本片需要一些耐心,虽然摄影机就戳在一个地方拍,但是每个人讲述自己的方式构成了一种叙事方式。不过柏林把金熊给这部,我只想说柏林你还是快点别办了吧。另外需要提一嘴,你北影节外语片的译介过程到底有没有控制有没有校对,quote文德斯的德州巴黎的那一小段翻得乱七八糟的。
Konano
塞纳河畔助眠白噪音,开头睡了一觉醒后发现左右都在睡,掰着大腿强行坚持着半清醒看完,几乎没有多少变化的访谈堆砌,结尾还要总结下中心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巴黎的精神病日托中心办的影迷俱乐部选片看起来也比北影节好
月亮出來了
#Berlinale2023 3.5
姓曾的拉扎罗
从《所有的美丽与血泪》到《坚毅之旅》,纪录片频频摘得最高荣誉,既说明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本就并不兼容,但事实上也反映出这个时代西方社会的种种价值体系正在经历全面洗牌。无论是欧美还是第三世界国家,已经不再像过去二三十年有那种博采众长、具备极强的世界性表达了。艺术创作的文化壁垒越来越森严,互相之间存在孤立和隔膜,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境况。
咯咯精
巴黎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是愚公移山般的劳作(海量的时间、耐心、等待、倾听)——艺术/劳动给心灵的慰藉。
嘟嘟熊之父
天然的奇异空间:一艘从不远航又永远飘在远方的船,空镜中的城市像船外的另一个世界。近景特写已呈现一种稍显残忍的真实,于是不必再去触碰“病人”痛苦的源头(或描述痛苦),只须自由跳跃的闲谈,即使不够顺畅,音乐与绘画则给予我们另一扇理解他们的窗口。从对个体的观察转向描摹社群生态,像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合作互助中向外界输出能量。同情心被轻盈地消解,渐渐变成一种渴望。
海王星黎明
#berlinale73# 如果不知道背景的话,它几乎就是一部怀斯曼式调查社会组织结构的纪录片——正如映前介绍所说,这部电影的关键就在没有一个地方直接告诉观众谁是医生谁是病人。于是我们看到一群人竭力为另一群人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现实,这不恰恰就是一种元电影吗?毕竟影片开头就说了,“they are all actors without realizing.” 现实与幻想(或另一种现实)的隔阂在这里竟被神奇地拉平了。最后镜头拉远,外面是梵高曾经画过的树,产生一种奇妙的共振。大概只有这样细腻的观察力才能在此地看见诗意吧。赞美评审团,金熊实至名归。
达力猿
(想看)看简介我很需要。 (看过)BIFF.确实需要。在一个沉浸的有关声音(倾诉与幻听,音乐与噪音)的空间,获得了比记忆更尖锐的神经体验。也许是期待太高,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素材粗粝但也天然,他们是unrealizing actors。好爱每一首音乐,dreamers, just open the door, but some souls are forever locked. 那个折磨人的Key到底是什么,到最后也没有揭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