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曼的末日: 評論
豆瓣醬
初窺以色列的開始以及猶太人的內部
リアチュウ
欺負小孩。 。 。
chenrui
結合現在的巴以戰爭,真是諷刺
EchoSantorini
喜歡事務局員工和倖存者在酒吧辯論的那場戲。不斷重溫歷史是困住自己還是歷史活化石的不斷自證呢?是個問題呀!最後小男孩大衛仍然還在證明自己碰到了歷史。
momo
無法證明
gass13
4.1-4.3,結尾成年男主角的出現破壞了電影的感覺,太現實了。
瘋狂神經
本片不是傳統反戰電影,雖然展現了反法西斯鬥爭的勝利成果,但同時也以更多樣化的角度思考了二戰、種族主義帶來的深重災難,透過三個主要角色展現了對後世人的影響,導演沒有直接呈現劊子手的受審和服刑過程,甚至並未拍出他的全身,在將關鍵人物推到後景的過程中,將更多空間留給“剩下的人”:惡魔可以消滅,但是人們也要繼續生活下去。
冰搖檸檬茶
don't forget ≠ only remember
Adogio
真相永遠不存在
侯老麥
關於艾希曼,這是第幾部了?記不清。以色列對那段歷史的多角度反覆敘說對猶太人來說很有必要。
狂犬吠墓
獨特有趣的三個屠猶親歷者或間接親歷者視角勾勒出那場災難之後的“復仇”故事成人之後的小男孩需要得到建造焚屍爐維基百科上的名字卻不被信服“我觸碰了歷史或它碰到我了要求得到認可有什麼不對嗎?」可是誰會相信燒掉希爾曼的爐子是一個13歲的小男孩參與建造的呢!歷史的真相 時間也難以證明
好醜一頭牛
銘記歷史,勿忘歷史。
鶴少爺
很有趣的電影,討論集體記憶、個體與大歷史。監獄長「觸碰歷史」時神經質的謹小慎微,卻在有可能「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時扭頭而去;13歲的大衛親手「建造」了歷史,卻在年老時孜孜尋求把自己的名字寫進「艾希曼處決」的維基頁面中,成為歷史真相的一部分。這當中的個體經驗、心態差異,乃至個體面對「歷史」時,殊途同歸的無力感,如果電影只描寫這兩段情節,透過建造焚屍爐這件事將之勾連,擴充造爐過程中的細節和情緒,將會餘韻繞梁。結構很完整,敘事也會更順暢,情感衝擊可能會更充沛。 Aaronson那一段當然是討論集體記憶塑造非常好的素材,是「6月0號」很好的對照,不能說和監獄長、大衛的故事的主旨無關,但情節關聯太弱。如果是論文,完全就該新起一章,甚至應該是另一篇論文。插入這一段,豐富了內容,但也變得蕪雜。
就愛生氣
22-11-19 13:10 @廈門萬象
ivanjob2008
大衛確實有那麼一段很有意義的經驗。而最後維基客服的女人所說“有些真相必須耐心等待才會被發現”,而至今,以巴雙方還沒等到!
老片蟲
呵呵2022年洗。 2023,2024以色列和美國猶太俱樂部的所作所為,不洗不行啊
伊斯坦堡的熊
2022年金雞展映 2022.11.12
pissoff
獄警線最佳,拍出了一種詩意
老K臉
形式上,透過變換主角來推進敘事,挺特別的環形方法,可惜銜接上還是能感覺到生硬的地方。內容上,人與歷史的關係本來就是個蠻大的話題,這裡的態度很清晰,小男孩的成長與歷史的塑造這條線挺巧妙。
海納百川
《艾希曼的末日》三個視角一場火葬串起一段猶太血淚、復仇史,親手製作焚屍爐的老闆、男孩、最後的點火人,擔心艾希曼「死於非命」的獄警,在矛盾心態中成為籠中鳥的籠中鳥,猶太倖存者回顧往昔是喚起痛苦還是被害者自證的辯論。 艾希曼甚至沒有正面鏡頭,被審判的人並不重要了。 最後將小男孩與這段歷史進行了“分割”,從戲裡自證的劇情意義昇華到了現實意義,時間會證明一切。
一騫個人
7.4分左右。 艾希曼甚至連一個正臉特寫都沒有,但電影裡圍繞著他展開了幾條人物線,是在用環境講歷史。而影片中,最生動的便是主角這條造爐的線,明明看起來是意義最小的一環,可卻因為這又是歷史的一環,又顯得非常有價值。
裝老阿姨的少年
挺有意思,尤其是孩子那段,其他兩段稍顯突兀其實可以做的更自然吧,勾連三個故事。當已然是老人的大衛想證明自己參與了那段歷史卻無從舉證時,我們會知道歷史彷彿並不在乎具體的參與者。
飛騎斥候
#2022金雞國際影展 審判艾希曼的另一種解讀,前段很不錯,尤其是警察的心理,映射了以色列人被大屠殺敘事所裹著的心理狀態,以色列似乎挺多這類反思的電影,民族主義讓他們扭成一股繩,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復仇心理卻也讓猶太人在心理上反而變成了納粹的囚徒,自艾希曼以來,直至今日。 感覺理髮師的叫喊和中間一段波蘭插敘有點多餘,其實不需要講得這麼白,影像已經給了答案。
洛茲尼茶
以前挺困惑以色列那麼匆忙的處死艾希曼,現在有點明白以色列為什麼要這麼「著急」了,艾希曼的快速處決對於猶太民族來說太重要了,他活著一天對於整個猶太民族來說就是夢魘式的折磨。
守望電影
16毫米的膠卷質感真的是無與倫比!三個不同的人物視角和不同的敘事方式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並在同一個沉重的主題之下講述歷史的多面性。電影沒有沒有歌頌苦難,也沒有誇大其詞,它既是當今動盪時期的寓言,也是歷史的教訓。
蒙奇D
納粹劊子手艾希曼被處決前的最後幾天。導演從三個角色的角度帶領觀眾去了解猶太人歷史上這一重大事件。小男孩的角度是比較好看的,他在短短的時間內成長迅速。獄警這個角度也還行,特別是描寫他的緊張不安,從這個角度可以了解以色列為何這麼急著處決艾希曼。再轉到集中營倖存者這裡就比較牽強了,他其實和艾希曼的「末日」關係不大,但也能到體會導演的意圖。電影結尾,小男孩已經變老,但他無法證實自己參與了建造焚化爐這件事,於是他這輩子最有意義的一段經歷成為了歷史的泡沫。
大奇特(Grinch)
這部電影不直接涉及納粹或阿道夫·艾希曼本人的罪行,而透過三位主角的眼光重溫了艾希曼被處決前的最後幾天。但只有開頭、結尾涉及男孩的成長部分好看,中間兩個部分相對突兀。但我能理解導演的意圖,試圖將以色列的眾多目擊者,與艾希曼的會面(或者說是與歷史的觸碰)讓觀眾更充分地了解大屠殺倖存者,與新以色列社會做勾連,去尋找一種讓他們的聲音被社會聽到的方式。影片結尾,那個已經成為老人的男孩,想要證實自己參與了歷史,但歷史必須需要證據證實,很無奈。
鬼腳七
角度選擇雖然刻意但也厲害,歷史和現實的三重悖逆,要dont foget,不是要only remember,但是我們只能用remember來對抗foget,其實主題上還是蠻深刻的。第二章節居然能拍出一丟丟喜劇風格,算是意外驚喜。
林莫得意斯康
一場審判三個視角,平民少年從透過報紙廣播了解納粹到親手製作焚屍爐,警察在艾希曼死前要保證他不死的矛盾心態中成為籠中鳥的籠中鳥,猶太倖存者回顧往昔是喚起痛苦還是被害人自證的辯論,整片艾希曼甚至沒有正面鏡頭,被審判的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來的人,是鼓起勇氣打開焚化爐的倖存者。最後那下點睛之筆太妙了,從戲裡自證的劇情意義昇華到了現實意義,時間會證明一切。 2022金雞
kinder23
小男孩演得好,渾身倔強,被遺忘的男孩這個角度也算是二戰題材中比較有新意的,只是中間有些支線不太清晰。
您老朋友王狗熊
竟然非常精巧細緻,意外好看。劊子手要做爐子焚燒劊子手。艾希曼全程也沒露正臉,只是個拉屎要聽高雅音樂,讀自然畫鳥類圖譜的一個溫和的有教養的人。工具理性面前沒人能從其中倖免。
顏落寒
歷史的一部分、被遺忘的男孩。
展世邦
並不是只有結構或主題先行,作者給出了對待歷史和真相的態度,也給出了個體面對歷史和真相時的處境,當虛構和戲劇性足夠精確,嚴肅也就滲透出來了。
水包醬
超乎預期的巧妙 是我最喜歡的那種 用幾個不同小人物角度講述同一大事件的敘事。片中說由於擔心獄警控制不住情緒 所以看管納粹一律不用Ashkenazi猶太人 而只用Mizrahi猶太人 還是頭一回聽說 而想想也挺合理的。其實歷史應該就是無數親歷者的記憶所組成的一塊巨型拼圖 可惜絕大多數的情況中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 很多聲音會被掩埋 很多故事會被遺忘。 Jake Paltrow感覺還蠻有才華的(比他姊強)。
Epcot.
#GRFF35 全程沒有直接對準艾希曼本人和他的罪行 中段部分稍顯薄弱 司法程序正義彷彿流於片面之詞 a part of history的執念倒很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