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區域: 評論
友利奈緒
那幕只有霍斯側臉的鏡頭,配上猶太人淒慘的哭泣聲,真是讓人不忍耳聞。
迷宮中的站起來
Sandra Hüller,最近一年我最喜歡的演員。 一人攜兩部佳片入圍奧斯卡。 《墜落分析》裡她是個複雜冷靜的女作家;《利益關係區》裡她是個平庸之惡的主婦。 不管是「全身上下只有眼皮微跳」還是草根翻身笑出豬叫,每個角色都像是她的本色演出。
pinkmark
Sandra Hüller,最近一年我最喜歡的演員。 一人攜兩部佳片入圍奧斯卡。 《墜落分析》裡她是複雜冷靜的女作家;《利益關係區》裡她是平庸之惡的主婦。 不管是「全身上下只有眼皮微跳」還是草根翻身笑出豬叫,每個角色都像是她的本色演出。
Mesopotamia
這幾天終於上了
朝陽區妻夫木聰
奧斯維辛是人類的陰溝, 人性最惡的東西在這裡發酵腐爛,開出最惡的花。
Gabriel
真是每年都有不同的反思二戰德國的電影,但真的打起來,誰也 不在乎這些。
褪到黑色
可以去看看這位導演奧斯卡的得獎感言,他有提到加沙
Sophie Z
加薩集中營誰給拍電影啊?
✿尖·尖✿
作為旁觀者去審視和批判總是容易,但是把其隱喻帶入我們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時又有幾個人能如此公平得審視自己?知而不言,為了利益, 良知在自欺欺人和麻痺中隱隱作痛,大到種族之間的戰爭,小到在飯桌上為了合群時不痛不癢的偽裝和謊言。
xeon_lai
兩倍速我嫌慢
特寫
聽了道長的八分半過來的
clarelu2000
八九十年前住的house 現在看也是一流
clarelu2000
黑紅白,納粹三原色。另一個角度看這段殘酷的歷史,用天堂襯托地獄,另一種震撼。
C310OD
太棒了讚贊贊! ! 2023大片只差最後一部,求片:《留校聯盟》,小編辛苦了!謝謝!
clarelu2000
「我們的靈魂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過墳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小時候讀簡愛,印象最深就是這句話。一切將人劃分等級,並藉此製造仇恨的說法都讓我噁心。 「美國優先」聽起來跟「雅利安優秀血統」其實差不多。人世永遠不公,永遠沒有解決之道。一般人對此唯一能做的事情,也許只是內疚、同情。但內疚和同情都是必要的,即便它使人沉重,那也是生而為人應當背負的重量。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殘忍的。這個不公平也不太平的世界啊,滿月之下,多少殘缺。
FD_Stalker
溫柔淡彩的恐怖壓抑,不著一字地控訴殘暴……片子拍的有功力!想起一部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
clarelu2000
Sandra Hüller,最近一年我最喜歡的演員。一人攜兩部佳片入圍奧斯卡。 《墜落分析》裡她是複雜冷靜的女作家;《利益關係區》裡她是平庸之惡的主婦。不管是「全身上下只有眼皮微跳」還是草根翻身笑出豬叫,每個角色都像是她的本色演出。
clarelu2000
這裝潢太現代了,燈全LED
大師兄
今年最棒的電影了吧
德小科
令人屏息凝神的影像,無比精確地拍出漢娜·阿倫特所謂的「平庸之惡」。身為猶太人的格雷澤決定重新解剖民族的血淚史,走出《夜與霧》,走到《辛德勒的名單》的背面,走到近未來的視角,重新審視意識形態瘋狂的齒輪下的人如何被工具理性吞噬。鮑曼覺得大屠殺是窺視現代性之惡的扇窗口,而格雷澤在窗戶內外裝上了千百個晝夜無休的監視器。絕對要在坎城二刷!
散步的侵略者
#VIFF2023 太失望了,對於格雷澤的期待遠遠不止這個水準。說到底無非就是拿個「受害者全程缺席」的概念反覆在同一維度上把玩著,最後穿越歷史不就是對於《閃靈》的東施效顰?有《索爾之子》珠玉在前,你蟄伏十年本應在另一個極端給出更加激進的面貌,而非現在這些事倍功半故弄玄虛的視聽,更何況費盡心思還不如Mica Levi的片尾score更有記憶點。
寒枝雀靜
A/堅定的微觀的調度所誘發的震驚悚。當我們習慣了鏡頭在人物運動軌跡的盡頭等候他們時,一個平移運動便展開為外部的驟然降臨;當我們習慣於靜止的人物形成自然與日常的姿態,連近景處的流水都會成為一種入侵物;而當家宅中的人物如天體般遵循軌跡流轉,一個停滯的失神者便會喚來門外的幽靈。這種調度同時必須成為一種物顯現與充實的模式:不僅是要看到花朵與火光、煙霧與河流,也同時要讓它們擁有面容與記憶。讓它們成為電影,便是賦予它們記憶。就好像望向黑暗中的人並不會記住什麼,但黑暗本身卻仍能銘刻些什麼。這種運動與物的堅實性告訴我們:不是納粹也擁有日常,而是「日常」本身可能是一種納粹。
逢澶Ty
概念為重,理解但不想好好欣賞。尤其是今天的第四部電影,不想看納粹的家務,只想睡覺。實驗性的鏡頭和橋段都沒有在我身上扮演什麼作用,瘆人的配樂倒是算是點題?片末看到波蘭語的標誌讓我想起來今天的Duolingo還沒做…散場11:53pm,27歲的最後一部電影。
查理曼大帝
最討厭的一類電影,把無比陳舊粗糙的技法當成高級,沾沾自喜。 2023年還用這種靜觀默察式的手法拍電影,是一種無能。
好喝的椰奶倒掉
綠地的那端飄出的滾滾濃煙,寂靜的夜晚下難以辨認的機器聲。殘酷的歷史不是獨立存在的黑暗,它發生在明亮的天空之下。
雕刻時光
76屆坎城評審團大獎。用了很多筆墨展現行為過程,表面上集中營這一端的指揮官家園其樂融融綠油油一片祥和,而空中遠處的戰機、運回家的猶太人衣服、時而的槍火聲、沾血的靴子、草叢中被驅趕的人影、順流而下的毒液處處暗示著背地裡另一端集中營裡過著地獄般的生活。而這邊的安樂也會隨著調任般隨時產生動搖,片中唯一的人間清醒是參觀完女兒的美好家園又看到窗外的火光後選擇不辭而別的母親,她明白眼前的一切美好在戰爭中都是虛假的、都是凌駕於他人的苦難之上。在聲音和形式上炫了許多技巧,攝影機被放在了空間的各種角落來捕捉這一家人行踪,許多時刻機位切的太多顯得很混亂且廢鏡太多。
KID Y
7.1 大失所望,無法脫離敘事的設計師電影,最好的地方都不要靠畫面來表達,結尾的抽離更是宣判了它的死刑,再怎麼強制觀眾默哀也沒用。
陀螺凡達可
2.5 看了兩遍也仍然無法get的那種走向刻奇景觀影像(和聲音)的便捷甚至還用上穿越到現代的老梗導致那些所謂實驗嘗試都變得做作起來看似前所未見的概念所帶來的驚喜實則曇花一現並不足以支撐起一整部電影不過可能是預期拉太高導致全程冷漠臉畢竟翹首期盼了整整十年結果就這
一隻麥麥
微縮景觀一樣的電影,絕大部分都是遠景固定鏡頭 漫長的對話,看的我困得死去活來。頭尾都有挺長的黑屏畫面 音效/配樂,整部電影的背景音裡好像一直有沉悶的轟響。
嘟嘟熊之父
如蒐集罪證般,掃描私宅的每個角落,精緻、整潔、祥和,以及深夜的另一種模樣,空曠、陰森、詭異。攝影機被放在監視/審問的位置,角色常以背部/側面示眾,一種非人的形象,也避免殘忍的對視。無法想像格雷澤會用這樣冰冷的方式呈現世界的裂痕,不必書寫故事的另一面,一切基於傾軋的華麗必將傾塌。
雷克雅未克
沒有刻意的批判或醜化,就安安靜靜讓你看一個正黃旗老納粹的日常,反倒更加直擊心靈
安獺獺
若平庸之惡的重點是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那平庸的惡似乎根本不存在。就是惡,大惡!如片中所現,這些nazi並不是沒有任何深入思考能力僅執行命令的木頭人,日子像流水一般過去。槍聲、煙味、沒日沒夜的叫喊聲、血色瀰漫、吃人的骨灰種出的菜、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抽離一切單純訴說人腦是不在工作的,這只是思考不了的惡的平庸?影像的力量之一就是讓人感受,再讓人思考,這部片讓我開始拒絕阿倫特的闡述。片中的母親的離開不知是否有任何歷史紀錄,如果是,算是nazi一丁點良心的閃現,但估計多半是杜撰。整部片很壓抑,最後的穿越並沒那麼突兀,見一眼現實很好。
南悠一
全程固定鏡頭,依靠剪輯推進敘事,嚴肅地描繪一個納粹軍官的家庭生活,他們生活在集中營旁的精緻別墅。在日常生活場景裡,營地的槍聲在門廊之間迴盪,煙筒的黑煙在他們頭頂上空飄蕩。由於太注重畫面的視覺衝突,它是一份被景觀化的納粹生活樣本。 如果只持續呈現這種殘酷的詩意,本片無非是萬千同題材電影裡的一個。像前作一樣,格雷澤必須在最後綁下一粒釦子,增加影片的厚度和不可預測性。不過,我認為,集中營的苦難首先是真實歷史,其次才作為博物館被展覽,這粒釦子是需要一點時間被商榷的(無法劇透)。
Enid
我覺得是今年幾部獎項熱門片中最值得的一部,完全是把電影當作藝術形式來拍。熱成像效果居然這麼好,估計後期也有處理。
褻瀆電影
是那種不需要演員表演,不需要敘事,全靠導演玩一個概念的電影,所有一切都在為形式感服務,攝影機像監視器一樣無處不在,只是不帶任何情緒的記錄,而故事都在畫外,靠著軍官一家背景中的天空和戲劇性的聲音來完成。我們看了很多納粹集中營題材,可以幫導演腦補出隔壁集中營裡正在發生的事情,電影在凸顯一種反差,這邊是女主人極力維持的夢想和體面,另一邊是把猶太人燒成濃煙,歷史換了一個視角,鳥語花香帶著毛骨悚然。這種把攝影的形式感做到極致的風格,果然很A24。
wangzhy
1. Prüfer&Sander 不僅執行黨衛軍甲方任務,認真介紹可持續節能設計真正目的靠 Höß 後續電話給出答案:申請專利說明書 2. Hänsel und Gretel 結尾養肥小孩想吃卻被主角反殺。烤爐焚屍格林童話,且巫婆有一版名叫 Hedwig 3. 艷麗花朵特寫配槍決的慘叫與折磨呼喊,音畫同步即骨灰滋養花卉 Glazer 找到 Joseph Wulf 意第緒語的 Sunbeams: 我們被囚禁在這裡的人,像夜裡的星星一樣醒著。讓太陽重新照射到靈魂上,讓自由之息不蒙塵,得見世。 Łukasz Żal 稜角嚴謹構圖,監視審判。四次頂拍兩次廣角對準全是納粹儀軌。 Mica Levi 僅首尾框住提供了序曲終章,真正啃食銀幕四周直抵內心的是 Johnnie Burn 收集整合音效,調配出粘稠厄怨漩渦聲場。 最後《殺戮演繹》Anwar Congo 回原址乾嘔,「我的良心讓我必須殺掉他們」 演繹虛相破滅,真實惡寒
紅酒與謀殺
在調度上與《索爾之子》完全是兩極,但都關乎聲學,關乎畫外空間。本片貢獻出屠猶太題材的4.0層級,這來自於格雷澤在視角上的大膽選取,為大屠殺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切入角度。聲音設計過於出色,來自集中營的聲源彷若一個持續存在的「底噪聲」。盧卡斯札爾的攝影立下大功(這個時代最會拍固定鏡頭的DOP),在攝取方法上帶來了同題創作上的真正新意,銳度極強的數位攝影審查著每一寸縫隙,在高度嚴謹的構圖之中創造出了一種「納粹美學」的影像觀,完美無缺的、潔淨無瑕的、整齊劃一的、極度精確的,充斥著威權主義的秩序感,橫移鏡頭甚至如正步一般,但攝影機從未認同被攝對象,而是毫不動搖的保持著必要的倫理距離。所以越是趨於平靜安寧,背後越是殘忍可謙,本片就是在呈現一場不見血的暴行。一次對視,一次穿越,那一刻觀眾的目光是如此重要。
咯咯精
冷酷強大精準的執行,知行合一。金棕櫚我頒了。
SaynomorE
還可以,但我對喬納森格雷澤的期待比現在的效果多得多。何時見過艷陽下的奧斯維辛,女人走在她的領地──花園中,她的丈夫則走在自己的領地──集中營中。這巨大的荒誕感即深不見底的悲劇性。沒有阿倫雷乃的《夜與霧》那般直面屍骸的衝擊性的殘忍,它被重新翻譯為一種由巨大、突兀、詭異的音效與底片影像組成的殘酷的語言。 「不在看」卻處處都在見證。要怎麼證明這般殘忍的歷史曾經存在過?博物館裡堆積成山的鞋子、衣服、家具,都是不在場的在場。我一次又一次想到克里斯提安波坦斯基的裝置藝術
柯諾
認為自己算中國人的,了解下新疆維族人集中營吧,那些是被你們稱為同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