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區柯克與特呂弗: 評論
zen
特呂弗原來是希區考克粉絲
Piglette
杜魯福在偶像面前誠惶誠恐地描述自己的作品中的一組鏡頭:安托萬逃學途中偶然撞見母親出軌。希區考克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段戲如果沒有台詞會更好。看到這裡我直接去下單那本書了。
柯里昂
希區考克和特呂弗無疑都是大師,同時也是電影史上舉足輕重的2位人物,特呂弗對於希區考克的崇拜,對電影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會陌生,這也使得特呂弗區別於高達、伯格曼等傳統歐洲大師級導演,成為名副其實的「最不歐洲」的歐洲電影導演之一。能看到這麼多熟悉的希氏電影片段,以及許多導演暢談,真好
Marty McFly
身為Hitchcock的影迷看得還是很過癮的,尤其是給了最多時間的談論迷魂記與Psycho的部分,看得心滿意足。
Enjoy Rachel
#202210資料館# 主要是希區考克,杜魯福只是個小弟記者...看完之後不怎麼想再看希區考克了...
seabisuit
一堆當代知名大導狂捧胖希,領軍人物當然是最為推崇他的粉絲楚浮,他們都是法國電影手冊所稱謂的作者導演。北影節資料館。奇遇電影註解字幕重看加一星。
451½°F™
粉絲向的致敬紀實,其實從文本角度看價值更大,對於希氏的解讀與推崇也到了某種邪典崇拜的高度,而儘管希胖說「合理性是電影創作的最大敵人」,但其神話的塑造還是歸功其(精神上)徒子徒孫的吹捧。
影毒肥佬
觀眾和加利格蘭英格麗褒曼在玩3P, 希大師直說了, 在那個長吻長長吻不停的茄倫鏡頭裡, 我也趕快招認, 是的, 我當時確實跟她倆在玩3P…
【2019年9月5日-中國電影資料館-「文藝精粹”】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神仙魚
和預想的樣子不同。還是需要係統的看過希區考克再來看吧。不過看喜歡的大導演們這樣投入興奮的談電影,也是讓人興奮的事。
Zephyr
希區考克說話的語氣神態都像巫師,一切盡在他掌控之中。說希區考克是特呂弗的精神上的父親,而希區考克去世四年之後特呂弗也去世了這一段讓我啞然。他說電影是導演自己的,是導演本人恐懼迷戀慾望的映射。太短啦可以拿來當這本書的intro。
Virgil
160611 SIFF2016 @ SFC上影上海影城店
魏曉波
還是看書吧,書名叫《希區考克與杜魯福對話錄》
冰紅深藍
沒多少新東西,不過看看十來位大導大談希區考克也挺帶勁,順便某種程度上重溫了[迷魂記]和[精神病患者]。 (7.0/10)
歡樂分裂
一眾大牌導演甘為希胖門生,從專業角度和自己拍片的主觀經歷分頭暢談幾部經典之作,即使重溫過數遍,這些經典仍一再勾起重看慾望,不愧教科書級別;倒是特呂弗出場並不算多,標題黨;書已入許久,該開讀了。
vivi
那個翻譯都比特呂弗有存在感。
小易甫
本片重現了懸念大師與法國新浪潮發起者這兩代導演之間一週的電影討論,強調了前者以純視覺形式展現懸念的嘗試。除1962年的原始訪談錄音和大量影片片段外,包括馬丁•史柯西斯和大衛•芬奇等十位當代導演也談論了特呂弗著作及希區考克本人對自己和電影的影響,著重分析《迷魂記》和《精神病患》。
kylegun
匠人亦或藝術家的身份糾結,最失敗的敘事與最成功的詩意,兩個不同世代不同創作理念者的互相欣賞與理解,還有一眾後輩導演的胡說八道,挺好
我呼吸的空氣
希胖的真粉如我,看得精精有味。特呂弗只是作為一個對話者出現,但是沒有他的探尋,我們又會如何得知希胖這麼多內心世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蘇黎世的列車
嗶哩嗶哩紀錄片今日20:00限免直播。希區考克的電影語言非常有結構性。希區考克對錶演和劇作要求非常苛刻,不允許有超出劇本和他要求的東西出現,但是特呂弗比較隨意,不喜歡按照劇本一成不變的拍電影。戲劇性沒有希區考克那麼精確和強烈。
脆弱社畜晴陽陽
其實可以學術一點,最後還是靠愛撐場。
赱馬觀♣
***s://***.douban.***/people/hitchitsch/status/1865813091/
a little mark
very insightful but too short
Clyde
該片主體是將《希區考克與杜魯福對話錄》影像化。書我讀過,但書中細節已經忘記乾淨。看完影片,我覺得自己真的不算是希區考克的忠實粉絲,因為觀看的過程中不時會有陌生感。本片也請了一眾大牌導演加持——始於特呂弗,希區考克一步步從娛樂片導演變成了偉大的藝術家,當然,這是他應得的。
\t^h/
裡面眾導演訪談很好玩,老馬和芬奇談電影如果拍成兩小時也值得看。但是,中間「希區考克對話特呂弗」這個背景消失了近半個小時,內容是聽Marty和David分析迷魂記與驚魂記… 作為一部紀錄片拍得一般。
黑特-007
沒看夠!後半部大導們評講太精彩了! (特呂弗:所以我捏…)
木衛二
關於一位導演的紀錄片很多,關於兩位導演的紀錄片看起來不太常見。片子拍著拍著,特呂弗後來就不見了。然而,圍繞著希胖作品的分析和大咖評論音軌,真的很精彩——尤其是圍繞電影這項藝術的熱情,先輩後人的無限求索,真有一種驚人的迷戀與衝動。
文心十
主要是談希區考克,馬丁史柯西斯談了不少乾貨,其他人不過爾爾
一隻果
在膜拜大師的同時,魏斯安德森少爺的採訪一出現,我立刻摀住嘴整個人變成了粉紅色。 (重點錯了…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片名其實有誤導性,在希區考克面前所有大導演都變成了小學生,包括杜魯福。看完第一個反應是直接去買那本書。
btr
#SIFF# 用名導訪談+希區考克/特呂弗訪談錄音/同傳/照片+希氏電影footage來建構一個作為藝術家的希區考克(而不僅是懸疑大師):用鏡頭書寫、用影像思考、處理空間的大師(學工程)、更重視電影本身的結構而不希望演員發揮、深諳默片時代的表現手法。紀錄片本身不夠厚重,但作為迷影紀錄片看還不錯
shininglove
來,先點名。大衛芬奇,到!黑澤清,到!阿薩亞斯,到!魏斯安德森,到!博格丹諾維奇,到!保羅·施拉德,到!由課代表馬丁史柯西斯為大家拉片《迷魂記》《驚魂記》兩個章節,希區考克必修,考試自行掛重點,特呂弗選修不計入總分。
浮生若夢
希區考克是個很主觀的導演,他是個用鏡頭在寫作的藝術家,他的分鏡頭太棒了,以前只會傻傻看電影,完全不懂欣賞,看著一堆導演作為希區柯克的迷妹分析每一個細節,很享受。身為導演他可以掌控整部電影,不需要演員的發揮,雖然這在後期影響了他的創作,他依然是個很偉大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