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城市: 評論
stillwater
The Sign Painter is a Latvian tragi***edy about a young artist who bears witness to the dramatic political upheavals of the WWII era. As brutal regimes ***e and go, his country, Yakubd.*** his village, his peopled, hi 點in the inexorable currents of history.
Prudensia
英文譯名the sign painter 似乎更直覺貼切。主角真是像一個標誌般經歷、見證和記錄著歷史。
Mei
The sign painter
Contra Mundum
拉脫維亞是我曾經住過四年的國家。因為語言問題四年裡我從來沒看過一部拉脫維亞的電視劇或電影。很意外發現字幕組居然有拉語人才,不得了 波羅的海三國飽受各路列強的佔領,受盡凌辱和剝削,至今仍處在鄰居某戰鬥民族的威脅之下。 首都裡加是個非常優美的城市,號稱東歐小巴黎。舊城區的景色和建築非常有味道,還有大市場裡的各種鮮貨,數不盡的美好回憶❤️看這部電影姑且就是當作是過往生活的一種回憶吧。
ninamonroe
前半部觀感更像東歐家庭電視劇,結構鬆散,濫用背景音樂情結嚴重。知道導演是為了讓畫面更具荒誕效果而採用了傾斜畫面,但是全片都是這樣就顯得太刻意了,有點浪費了一個適合好好講故事的主題。
加西亞熱線
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godai5
小國百姓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只能見證城頭變幻大王旗
時而癲狂時而穩
除了拍攝視角的歪斜,其他都很平。但能體會到小人物在時代下的悲哀。
耐觀影-Xavier
#24屆塔林影展主競賽第一部#開場會想起坎城金棕櫚的南斯拉夫影片《地下》,中途會想起霍蘭的《江湖郎中》,結尾想起巴拉戈夫的《高個子》
我喝奶茶不加奶
一種時代的變遷
月台1999
波羅的海三國二戰時期的歷史,先被蘇聯,後來被德國佔領。苦難深重的民族。
東虹路旁人
小人物在時代變遷中的命運,片尾希望那位看似木訥,心存人性的男主角標誌物畫匠能夠夢想成真。
月上無風而殤
終究還是沒能繼續看下去,小人物的命運始終隨著時代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見證新的歷史。
只抓住6個
二戰中的拉脫維亞普通人,鏡頭傾斜可能是唯一特別的地方
Spy Liu
故事雖然中規中矩,構圖、配樂頗有設計,增添了荒誕感,凸顯了些大時代下小人物命運的無常與悲劇
YiQiao
不新鮮很工整 或許總有人是需要從宏大歷史的角度來感知生活的
楊浦小囡
2.9-3.1分
[Deleted]
走進畫框、傾斜鏡頭形成客體的立體視角,好直白的“構圖加戲”……意識形態角度,雖然電影中(包括現代拉脫維亞)的立場是“拉脫維亞先後被納粹德國、蘇聯佔領”,但追求一個猶太女孩(如果從猶太角度出發,達到這一目標必然要皈依猶太教),這種潛在轉變個人意識的可能是否類比於對國家價值變化的看法?
給你可樂
與愛沙尼亞的《1944》和立陶宛的《雪中灰》一樣,同為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拉脫維亞,透過描述一個小鎮標誌繪畫師親歷的歷史,展示出大時代裡小人物的命運多舛與無可奈何。半個世紀裡先後被蘇德兩國輪番控制的波羅的海三國,不僅政府無法左右國家的前途,每一個生在其中的普通人亦無法擺脫其影響,無可避免地遭受種族歧視、階級鬥爭、戰爭陰霾的洗禮。正如電影中呈現:男主角喜歡的猶太女孩救了被蘇聯迫害的男主角,男主角又藏匿了被納粹迫害的猶太女孩,最後猶太女孩殺了曾經暗戀自己的德國男孩,自已又被男主的老婆反殺,加上頻繁出現的河畔白船運鏡視角與快節奏的波羅的海民歌bgm,似乎無時不在提示我們一個個正常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荒誕不經的社會劇變拽離正軌。
軒轅漱河
人口較少的民族國家會被邪惡力量侵犯,他們打不過惡鬼,連逃避都有困難。 Zisele作為單個的人,很像人的樣子,但讀過、發過傳單之後就變成了邪惡機器的一個零件,由此引發了一連串殺害個人的行為(與軍隊在戰鬥中的死亡不同),這些殺害行為,包含宗敎因素、政治、私仇。沒辦法,冤冤相報必然發生。電影裡的音樂很有特色,風光也很美。
侯老麥
二戰被蘇德輪番佔領那是沒辦法,現在獨立了,身為小國還是不要主動去招惹大國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