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土地: 評論
未眠甜筒
他真的有這麼大的勇氣,來拍片,來試圖讓世界上的人聽到他們
cor cordium
巴勒斯坦村莊在戰爭期間的生活;父輩一代為了村莊孩子的未來想辦法建好了學校,在男主角這一代學校與家園卻都被強拆,而經濟體系、社會生活的覆滅讓年輕一代無處發展。這些事件的發生在這些年僅有村民的自發抵抗,在影片中難以見到當地利益集團的代表以及政府政治人物活動的身影,掌握生活規則和住所強拆“合法性”的是以方政府,這樣的力量不對等對於無可奈何的村民來說,唯有尋求媒體關注和國際影響力來改變村莊的被動局面。生活中的一切都關乎政治,生存權利的獲取急切需要政府層級的平等對話、政治談判來實現,個體的聲音需要形成利益集團來傳達,形成有秩序的政治體係是解決當前巴方人民地區性生存困境的第一步。
aiueo
“It’s the problem of the power”
社會閒散人員
冒著生命危險的紀錄,正義的人民必將贏得勝利,重返家園!
愛看電影的老燈
感覺巴塞爾分分鐘都要被打死的節奏,如果真是他們說的192幾年或者3幾年就住在這裡,那就不存在佔了訓練場地的問題了。還有巴勒斯坦怎麼沒動靜呢,讓以色列一點一點的侵蝕。 。 。現在打起來了,好多人不知道還以為巴勒斯坦入侵以色列了呢,所以輿論很重要。國際輿論國際影響力都很重要,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實力,軍事實力和國際地位!北韓現在表現出來的實力就是跟中國學的,把武力值一點兒一點兒裝備起來再抬起頭來跟不懷好意的人說不!巴塞爾和以色列記者記錄下來的是歷史佐證。早晚有一天會得到公正公平的對待!以前看到的都是對待猶太人怎麼辦。 。 。很同情他們,沒想到其中背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真相!為什麼德國那麼痛恨猶太人。 。 。
盈盈一水間
「他們正在奪走我們的家!」這是一個關於權力的故事。在絕對的力量面前,房屋是積木,人就是螞蟻。堅持生存、堅持抗爭的人們,成為了被暴力恐嚇、對暴力戰慄的人們,「我們能爭取到想要的生活嗎?」如果法律的製定只是為了維護當局者的權益,而置人民的呼聲而不顧,這還符合「國家」這個集體想像所存在的前提嗎?赫拉利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公司、貨幣和國家,都只存在於我們想像之中,是人類發明了這些概念,好讓它們為人類服務;為什麼最後反而是人類為這些概念服務,甚至犧牲性命呢?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rotoyo
看完心情很沉重。 巴以問題確實是插在全世界有良知的人心上的一把匕首,你去動一動它,你的心就會流血。 紀錄片花了點篇幅記錄兩個年輕人的對話。 巴勒斯坦青年從大學法律系畢業卻是只能去以色列當建築工人,子承父業回來村裡抵抗拆遷,但是內心卻是深深的無力感。 以色列青年作為極少數派站在整個民族的對立面,同時又得不到巴勒斯坦人的擁抱。 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大家總想著留給後代去解決,他們可能擁有比前人更多的智慧,但是實際情況是他們有的只是更重的枷鎖。
wen
Berlinale panorama
aninai
SFF 所以歸根究底這是強大的猶太國家對阿拉伯國家慘無人道的欺壓。幾千年過去了這塊土地仍在進行著這樣的抗爭。人們的堅韌樂觀還有勇敢抗爭好動人。弱國無外交。
璐仔看電影
腦子裡不停迴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低端喜..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啊!
莫失莫忘
#74th Berlinale Panorama# 8/10 究竟是完全「紀實」抑或是基於現實基底的「再創作」早已無關緊要,最珍貴且重要的是這一份記錄的勇氣與決心。這也許就是影像作者存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去揭露,展現被主流視線遺忘的角落,因為他們不該被拋棄,不該被踐踏。
Eric
請讓此時的全世界看到
殺手太涼
#VdR2024# A/85|流淚,起立,鼓掌,走出電影院,又回到了和平的生活裡,我們能做什麼呢,在這個屬於我們的世界裡卻無法做出我們想要的決定。電影內外,除了絕望還是絕望。我不知道主角是怎麼做到如此堅強勇敢,只是隔著螢幕看這些片段我就已經恨不得失聲痛哭跟IOF同歸於盡。那些說所謂「單邊敘事」的觀眾,去補習了解巴勒斯坦被強行侵占的歷史,你祖父母的年紀估計都比以色列年紀大。 Free Palestine
harunorange
年復一年一日復一日他們讓我們成為自己土地的陌生人
寸步難行的此刻
#SFF DAY7 看完整個人精神渙散無法起身。 印像很深的台詞: 這個村莊的車有兩種顏色的車牌。一個黃色,一個藍色。黃色是以色列的車牌,他們可以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自由暢通無阻的通行。藍色車牌是巴勒斯坦,而我們的車處處受限面臨各種非法的狀況。我看著黃色和藍色車牌的車在我眼前來來去去,感覺到整個世界也被分成了黃和藍兩個陣營。 搖擺的鏡頭,混亂的畫面,隨時都可能發生槍戰的緊張對峙。日常最簡單的生活畫面卻真實的建構了權力無邊無際地殘酷血腥暴力的運作。 黑屏後大家都沉默著,空氣中流轉著沉重與無能為力的緘默。隨即有人大叫,free Palestine!然後大家才恍如隔世般從」夢」中驚醒 應和鼓掌。完全不敢相信這是在2024年真實發生的戰爭事件,which更像徵著這個世界的荒謬絕倫! 5/5
阿莫多瓦特了
巴黎真實影展最後一場。詩意與寫實並重的鏡頭,將捍衛土地與家園的抗爭寫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擊碎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虛偽願景,以此為視角折射出平凡人的生活在政治力量面前的不堪一擊、被不斷矮化、被迫dehumanized的痛苦過程。映前介紹中說,導演的鄰居在開場前不久被殺害了,原定的視訊QA被取消,策展人覺得這有必要告訴觀眾,因為這就是當下的那一刻發生的「真實」。
heisenberg
看起來粗製濫造,但這不能成為貶低這部電影的理由,這個世界有太多人僅僅為了活下去而努力著,這也是紀錄片的意義所在,它記錄著這個世界的美,同時也記錄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
FGS
Shot and directed by a Palestine young citizen journalist, about his impossible friendship with an Isreali journalist. It needs a bit of work in editing (or maybe that's the style...). Pretty much the war, the occupation, and the cruelty will be in your face... and that's the whole point.
FernHill
土地所有權和國家法律為誰服務?頑強抗爭後,巴勒斯坦人仍被以色列這個暴力機器驅逐出自己的家園......
醬爆桑桑子
【8】片名的「land」並非是土地,而應該是「家園」。土地是房子被拆開後的殘餘廢墟,但家園是精神,人物徹底沒了。很有趣的是,我費解電影粗製濫造的攝影,晃動以及VCR片段的回顧,大量的篇幅都在講矛盾和暴力這件事,而到最後5min,才恍然大悟那些抗爭,如此漫長的東西最終都變成強而有力的反抗和最具真實感的紀錄片影像。從頭到尾的反映需求並不是譴責,而是呼籲停戰。也不知道本片完成後這四個人的生活軌跡會發生怎麼樣的變化。強而有力的恐怖的電影,感覺是另一部《緬甸日記》。
Edison
歷史的陰霾與現實的灰暗
Sid
完全是一種根植在紀錄片中的political affect & feelings 忍不住流眼淚的同時又不斷告訴自己在“單邊敘事”時刻保持critical… 可是我知道我不可以因為日常鑄成了關於權力的每個片段將自己作為抗爭的焦點暴露在充滿爭議的語境中本身就是一種很難觸及的勇敢喜歡的點還在於這是關於兩個處在衝突兩端的人的困境關於身份帶來的區隔和不理解都在艱難和帶著自我反思的activism中慢慢化解開了… 很喜歡這個視角它不僅僅是為了“聲張正義”而炮製暴力或用另一種單邊敘事去抵抗而是用共同的情感、個體間的情緒張力下所影響的行動去創造新的討論視角很有力量
梁頌華
闡釋著紀錄電影的存在意義,渴望能為世界和平的目標獻微薄之力。三星半。
Parity
#VdR 2024 白日下以劇烈搖晃的鏡頭與強權抗爭,夜色裡在沉穩聚焦的鏡頭中彼此支持和吐露心聲,窒息與喘息交替。以絕對的勇氣、意志和決心完成的創作
House白熊
在搬演和現實間擺動,為一種真實的恐懼而蓄力著。
項碧德
24年柏林影展看的第一部影片。和一個月前看的非虛構《通往春天之路》是相似題材,但敘述者是一位受過法學教育的巴勒斯坦青年,他的父輩奉獻一生抗爭土地被攫取,他迷茫自己會走上相同的活動分子道路,但除此之外他別無他法,巴勒斯坦經濟被摧垮,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去以色列做建築工人,當下他只能一邊經營街角的加油站,一邊用相機記錄家園的失去。最打動人的對話發生在他和以色列記者好友之間,他擔心對方的同情只持續十天,或只是為了瀏覽量。但好在他們的友誼無堅不摧,為巴勒斯坦青年愈發幻滅和悵惘的抗爭帶來點點星光。映後以色列記者提醒,以軍的伎倆就是拖長拆除進程,讓本地人既活在恐懼中也得不到外界持續的關注。此外,他身為大屠殺受害家庭,希望德國不要再將自己的歷史罪惡感武器化,睜開眼睛看見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難。
Choux
這就是那種說是紀錄片但你希望可以拍成劇情片但如果拍成劇情片你又感覺它應該拍成紀錄片的片
王兆屯坂本龍一
製作並不算很精良,但也算質樸直接地道出了巴以衝突之下帶給巴勒斯坦人民的直接傷害,至此影像的力量不僅僅是傳遞情緒,而是向這個世界展示巨大的參差。有人拿護照二十分鐘就可以出海關,而有人來德國需要跋山涉水經歷重重困難(一把子共情)。巴勒斯坦人民被勒令限制在約旦河西岸以外活動,以色列人則可以在此區域隨意進出。片中巴勒斯坦的村中居民說他們十九世紀就在這居住,而二十世紀才在此定居的以色列人的行為更像是鳩佔鵲巢,他們建軍事基地剝奪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間,禁止其建房,且不斷進行強拆,逼迫其遠離家園。巴勒斯坦居民在留下和忍受之間選擇了忍受,手無寸鐵的村民面對全副武裝的軍隊他們剩下的只有憤怒與無能為力,即便是外國元首到訪,能緩解一時之急,但卻不能換取更加光明的未來。土地是人的根啊,你把人連根拔起,還叫人怎麼活。
海納百川
約旦河西岸的強拆控訴。看被強拆者記錄強拆怎麼拍都能夠引起共情。 「巴以」共同製作傳遞出來的依然是這種情緒。
阿伊莎
我覺得land在這裡翻譯成「家」比「土地」更準確。本片是來自約旦河西岸的一個村莊的行動者的集體作品,也是本屆柏林影展唯一一部巴勒斯坦片。以色列軍方要在這個村莊建立一個軍事基地,村民年復一年對抗以色列軍隊暴力驅逐。在一次次暴力衝突的過程中,鏡頭時而平穩,時而隨著記錄者的奔跑而激烈地晃動,時而又在記錄者被暴力襲擊時掉落在地上。這些不穩定的畫面作為一部電影出現在大螢幕上,對於觀眾構成了強烈的心裡衝擊。村民集體將以軍告上法庭,他們怎麼可能贏?那是以色列的法庭,法庭用了22年判決他們敗訴。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建造住房是非法的,水井是非法的,發電機是非法的,建造學校也是非法的。法律完全作為暴力機器運作著,這裡的人在法律的框架內被剝奪了生活。
Leooooo
[3 ]記錄下去的意義。
Schaf咩啦妮
74Berlinale# 紀錄片也好紀實劇場也好,面對強權、暴力,看到勇敢的人所做的努力,就感覺到自己的弱小。片子的拍攝並不專業,甚至還有手機錄影,但是記錄的是正在發生的,而且仍在繼續發生的事。鏡頭裡的暴力是沒有任何必要,折磨人的恐怖主義,我無法從任何一種政治角度去理解。暫時記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