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控訴: 評論
赱馬觀♣
羅曼那事發生在七十年代,為啥鋼琴師上映時沒被翻出來非議圍攻?當然你也可以說其他作品沒像本片那樣讓人聯想到陳舊舊案。但根本原因或不在此,而是波蘭斯基這回竟然右轉保守了!是的,羅曼右轉而諾蘭左傾(黑男配白女乃左影典型特徵所以靚湯才會高調力挺)。保守特徵之一:皮卡爾以政治不正確身份(歧猶)捍衛了一個猶太軍官的清白,這是搜索者骯髒哈利直至綠皮書的調調,統歸所謂“歧視觀的拯救者”;特徵二:左派一貫推崇之法律尊嚴與智慧專業,均遭本片無情貶低,特別是筆跡達人的荒謬證詞,此公竟都不如門外漢皮卡爾的一瞥直覺!直覺與武力(擊劍決鬥追擊兇手暴揍挑釁)恰又為保守推崇!當然左派Metoo無法再忍。不過導演也有自己的堅持。他不相信惺惺相惜化敵為友那套。種歧矛盾無法根除,拯救只是捍衛底線。所以終幕字卡提示:兩人再未謀面。
文森九六
遍體鱗傷的記憶成為了無數次創作的潛行驅動力,在那些電影中進行的審判、爭執與痛楚,包含著悔恨與自省的辯證甚至修正構成一次次對「那時的」自己和他人重新處置的假想推演,從不斷地得到自癒的寬慰、救贖以及可能的正確幻象,後覺盡是虛妄,然原罪已負,只好繼續追索。那件事之後催生出的「陰謀」大約是「情慾」和「藝術反身」之外的波蘭斯基影像最常見主題,亦敵亦友,《我控訴》或許是終曲般的最後陳詞,他的態度十分明確。電影還是相當好看的,角色的登場佈置,空間的轉換更替,甚至對話的遞進層次,完美把控著節奏將一件已然喪失懸念的事件變作剖解“陰謀”的繳文,並藉一個複雜的主角消解道德高地,可謂費盡心思,於觀感於私念。拿手的小空間調度埋伏在每一場戲,而真正的「危險小空間」具象卻只有關押加瑞爾的孤島,特效虛假,但他意或在此。
歡樂分裂
開場氛圍就很懾人,沉鬱肅穆的色調,規整精工的構圖,流暢運鏡與調度,全片保持考究的視聽語言技巧,在早知結果的前提下依然穩住懸疑,不談突破,亦是水準之作。這樁震動法國社會的事件(甚至普魯斯特在《追憶》中亦將此事作為時代的標識),幾乎是整個歐洲時事的切片,再現反猶太主義在歐洲的源遠流長(開篇中幾個軍官談到清除猶太人猶如祛除瘟疫,歷史上正有將瘟疫根源嫁禍於猶太人之史實)。雖是風暴中心,德雷福斯卻處於敘事邊緣,於是觀者可從更客觀的距離去審視全局,也無需刻意去代入某個角色。 《震旦報》以一連串「我控訴」排比之勢彰顯直面真相的勇氣,百餘年前,置安危於身外的個人、新聞媒介與文學創作者就明曉保持獨立姿態和清醒頭腦、遵循真理和正義的良知是何等可貴,對照今日現實,或許更有意義。
Lelia
C2級聽力 我等中文版
Kinbote
波蘭斯基教青年導演做人
大奇特(Grinch)
波蘭斯基對這起著名冤案如此著迷,不知是否也是他本人故事的寫照呢?當我們談論「德雷福斯案件」時,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刮鬍刀頭
波蘭斯基身分來拿捏這個法國近代史上最重要歷史事件,可能比左拉同名文字還要來的精準。很多人重新提到《鋼琴師》,我倒是想起他早年那部《苔絲》。
羅賓漢
相較於同樣承受社會輿論壓力的伍迪艾倫,波蘭斯基這部新作顯然太過沉重而缺乏輕鬆幽默的自我調侃時刻,過分忠於史實,完全不是預料般情感激烈、戲劇化高潮不斷的“控訴」題材。當然,法庭審判的段落還是體現出年代特色,相較之下,美術服裝室內設計有點遜色。也許波蘭斯基只是想透過這個真實事件來自訴心聲,多年無法在媒體上發聲的他終於找到這個好機會。多位法國實力派和影帝輪番登場的畫面也是一大看點,然而,過於密集而夾雜人名術語的對白有點讓人吃不消。
踢邇達
#Venezia 11不是特別了解真實歷史事件的我,有一種與看《巴里林登》時相似的感覺:事無鉅細地復原那個時代的物件、服飾、光源、街景、人物行為方式。前半程的平緩單調凸顯結局的起伏,幾場庭審戲令人神情激憤。或許波蘭斯基知道自己的」控訴「最終也無法得到」正義」的審判,但是這種盡最大努力的冷眼旁觀,戲裡戲外互文著看,還是挺令人唏噓的。
南悠一
會特別期待大導演拍歷史題材,因為歷史題材的重大意義在於“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背後會有個問題讓觀眾不得不面對,“為什麼導演在這個時刻選擇了拍攝這個歷史事件?外戲。波蘭斯基的克制在於,他原本真的可以發洩情緒「控訴」一下,但呈現出來的是,理性的頭腦和劇作能力沒有失控,彷彿還原史料一般講述,沉鬱、趣味欠缺卻又引人矚目。對他而言,這是一部特殊的電影,對我來說差點意思。
謀殺遊戲機
聚焦在19世紀末法國反猶浪潮中一起著名的冤假錯案:一個討厭猶太人的法國新任反間諜的處處長伸張正義,頂著巨大壓力幫助一名猶太裔實習軍官翻案,歷經12年終獲成功的故事。同樣飽受反猶太主義磨難的波蘭斯基來精準重現這一歷史事件再合適不過,讓·杜雅爾丹飾演的皮卡爾溫文爾雅,不畏強權,他不是臉譜化的英雄,只是一個仍願意堅守良知的人,成功樹立了一個有血有肉、有人性弧光的主角,被誤判的猶太軍官也相當耿直可愛。由於這是一場波及整個法國政界、軍方、學界、評論界的事件,影片也展現了眾多不同立場的豐富人物面貌,左拉的厲聲控訴配上眾生畫面,震撼人心。許多罪名都是在時代浪潮推動下過度定論的,metoo後首次復出的波蘭斯基,大概會對那名猶太軍官有些更複雜的情緒吧。沉穩嚴肅的正劇,喜歡破舊辦公大樓昏暗自然光裡飄揚的濛濛灰塵。
楊旖旎小姐
#2019威尼斯第四場# 雖然導演今年身纏醜聞,但拍攝水平確實還是穩的。畫面情節整體都很有年代感,尤其是幾場衝突場面加上配樂很有質感。不過節奏有點問題,中後劇情略拖沓。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拍得很有史匠氣質,但波蘭斯基的水平應該不止於此。電影想講述反猶太主義下的平庸之惡,但諷刺的是所有主角都選擇順從這個制度,用伏法的姿態守護內心公義。相較之下波蘭斯基現實中的逃逸就顯得渺小了:在雞蛋和高牆之間人們會選擇站雞蛋,但沒人會去捍衛一顆跳牆而走的雞蛋,因為這對其他雞蛋來說不公平。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波蘭斯基永遠等不到自己的左拉的原因。
brennteiskalt
真是遺憾,這樣一部富有現時意義的作品陷入了倒波和挺波兩個陣營歇斯底里的爭鬥裡,導致其中重要的民主精神旁落。波蘭斯基幾十年來在政治題材作品裡的經驗讓整部電影看起來驚心動魄又不落窠臼,觀眾的情緒時刻被調動又不至於落入感傷。那麼應該把這部電影看成是波蘭斯基的自我控訴嗎?也許,但討論這個毫無意義,波蘭斯基和德雷福斯沒有什麼可比性。事實上,故事都不是從德雷福斯的角度敘述的,而是透過一位可以將正義與事實置於個人好惡之上的軍官,寧把自己置於危險也要對抗互相勾結沆瀣一氣的公權力。這樣的權力體系古而有之,今亦有之。任何挑戰它的控訴都必須被傾聽。
Fleurs.哼哼
0分和滿分都是矯飾
陀螺凡達可
Old ginger is always more spicy
哪吒男
看了這麼多部波蘭斯基,第一次有看不懂的感覺,全程都是啥?咋了?啊?地鐵上,老爺爺,看手機臉。
天馬星
當一部影片實在沒啥亮點的時候,就只好用古典,大氣,穩健,克制等形容詞來敷衍過去,這樣一個題材交給波蘭斯基,只搗鼓出這麼一個他本人及格線水準的作品,那些四星五星真的不是對他本人的侮辱嗎?
圓首的秘書
恐怕波蘭斯基自己也沒想到,一部主旨講述歐洲近代反猶太主義、影射歐洲當前極右翼崛起的片子,竟然為自己挖了個大坑。當然,你也不能說跟他的經驗完全無關,只是重點在於他原罪式的猶太人身分而非其他。仍然堅持這一點:我沒看過片子就無權談論和評價,《我控訴》裡面人的耿直與扭曲,懦弱與堅韌,固執與狡猾,正義與腐敗,虛偽和尊嚴,冷酷和卑微,無不來自於波蘭斯基本人(的人格或經驗),你真的很難說他到底是德雷福斯、皮卡爾還是那些堅稱自己沒錯的人,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認為他藉此片聲辯自己無辜,是對電影多重意圖的誤讀和扭曲,更別提沒看過就瞎bb的。如果他能用嘴說清楚,他也就不拍電影了,如果人人都能靠嘴解釋電影,那電影也就不吸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