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巔3: 評論
FYI
實驗電影,不穩定的手持搖晃畫面,廣角鏡頭,vlog碎片紀錄,表現主義。電影名好大,內容和形式有些撐不住場面。
Lecleg
58/100 前作講“同頻”,這部在持續的尋覓中追求“共振”——然而前半部分在缺乏鋪陳的情況下便開始玩弄形式,略有瘸腿阿彼察邦之感;於是音效、攝影和剪輯越來越激烈,長鏡頭的開始和結束都出乎意料,文字也飄得找不到北。最後居然物理意義上登上了“人類之巔”,甚至讓人物直接接管了攝影機的存在;全程化平為曲的VR攝影,最後終於讓人物把地球踩在腳下,就像撥弄地球儀一般。 SIFF26
法外之徒
人類之“顛”
拜仁小將阿拉巴
世界是一團巨大的遊戲代碼,一隻bug在其間遊歷。突然世界在眼前變成巧克力慢慢融化。
蔣蔣fuwafuwa版
呵呵,我明白了,tmbd世界就是個草台班子。我這輩子就配看好萊塢 奧本海默 芭比,在一片掌聲中石化了,不知道其他評價怎麼誇出來的,我山豬吃不了細糠。
月亮出來了
#Locarno2023
Ada的B計劃
高度抽象的前半段頗有幽默感,落到實地的探索後顯得有點落俗。
Sally Cinnamon
感覺甚至可以不用攝影機拍,直接用gta拍更好
Lycidas
2.5 什麼散步聊天簡陋sense8(
鏡頭樂園
即使是能在十個研究方向套十五種理論寫三十篇論文的多維度作品——隨便怎麼說,Glitches,影像速率更迭,數碼本體論,後人類,後殖民,資本主義晚期,全球化,巴別塔...都能扯上關係。但刨去意義,無比折磨的觀影體驗和空洞的影像本身已經自豪地宣布了這就是徹頭徹尾的數位垃圾。 (同樣是數位拼貼為什麼不去看《浮生一日2020》,那至少有真切的人類情感流露。)且有一點可以確定,這已經不是那個用廢墟輕易構築夢境-影像的《我看見了一隻美洲獅》時期的Eduardo Williams了。
雕刻時光
14屆北影節14。76屆洛迦諾主競賽入圍&71屆聖塞開放電影大獎。只要撐完前一個半小時,後30分鐘還是相當驚喜的。同前作一樣有著非常精彩的長鏡頭調度,不過沒有了前作空間轉換時的絕妙設計,映後導演說這部是透過最後一場戲把人們聚在一起來完成各個空間的連接,另外大銀幕連看兩小時360度廣角鏡頭這體驗也是絕了。
迷宮中的站起來
。年度20佳。
Parity
#BJIFF 14th 4 地球儀確是精準描述本片的實體模型:將一個微縮的地球置入真實物理空間,此時的「北」便成為空間中的「巔」。一路以恆定的線速率盤旋向“上”,“球面”銀幕切換的角速率便隨著緯度的升高加快,直至“北極點”(一切方向皆是南),飛速的旋轉下失去了地理方位的概念,不同方向的空間被扭曲平攤在銀幕之上。蠻震撼的影像實驗
KID Y
用全景的視角玩弄平面的眩暈,滑行於時空的碎片,天涯共此時。
Cardinal
【B】魚眼鏡頭凹出地球村,一組人類觀察,語言的各異提示情境變化,觀看者始終如一地撥動地球儀般,隨著地貌深入,再被超自然吸入後將散落的組織起來,此時言語的壁壘被跨越才真正點明主題,開闊的視角,一同朝向山巔走去。
鮑伯粥
0.1/10 #NYFF61 完全不知其所云,不知其所言何物,前半段在不同地域/文化/語言之間以近似夢囈的形式轉換,但是這種全然忽略本體性個體性差異性以及漠視歷史性和地緣性的想像似乎是最糟糕的對於跨國性或跨地形的表達。全片使用全景鏡頭進行拍攝,不僅在影像層面上很難感性被觸動,更無法從全片的詞法句法中得到理解這種高度畸變的圖景的意義在何處,淪為高度形式主義的低級創新。全景鏡頭既不是任何人或其幽靈幻變成的眼睛,更不是任何即存的視角或監視,只能提供一種荒唐的異變。而除片尾古怪的字體選擇之外,對於媒介本體的探討則更為隱身,令人難以捉摸,其中穿插的自然性和動物性並未紮根於任何土壤而是被隨意展示,如同動態的電腦桌面,呈現高度被限制的互動性,和虛偽的觀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