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角的聖誕夜: 評論
Ada的B計劃
和《高弧慢球》如此相似,從脫離背景故事、細枝末節的絕對在場語境出發,最終卻形成了宏大而抽象的美國畫像。 《春假》般的幻夢。
江河湖海浪
chaos
大雲特雲
真的很像可口可樂廣告。
一隻麥麥
堅持到了最後,但臨近深夜頭痛欲裂真的看得好疲憊好痛苦…中間有幾十次以為要發生點什麼類型片drama了,然後一次一次光打雷不下雨,居然就從頭到尾都是幾十個人中隨機抽出點排列組合的小團體,拍他們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聊,後面teenager們出去嗨了但也沒啥大事兒。聽我爸描述過他小時候這種幾十個人超大家庭過年的熱鬧氛圍,這片也就能讓我感覺到啊人好多好開心好熱鬧,但過年就像懶得拆開的禮物一樣,年年如此也並無特別,別的沒什麼能觸動我的了…可能有人會很喜歡吧,不是我的菜
阿莫多瓦特了
拍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在拍啥了,什麼都來一點,什麼都學一點,敘事架構、人物形象和感傷氛圍就在這種不斷拼湊和東想西想中扭曲和不自洽。
白石春子
非常American,個人完完全全無感。我知道這關於那些moment那些場景和時空標點,導演確實有過人的觀察力和感受力,但是看起來「懶得動腦子」。這些片段應該要一起做些什麼吧,至少在一部電影裡。它甚至也沒有給人「我就是不想做什麼」的感覺。下次試試下春節回老家一家三十口在春節序曲恭喜你發財財神到中搞事情發一百條精彩或溫情的抖音。
momo
5.5/10。有佳句無佳章,挺有趣的也沒啥意思,義大利裔美國家庭和中國家庭還蠻像的。經歷了兩個多小時的月台罰坐,小城之春裡的噴嚏和咳嗽聲層出不窮,明天晚上一定多穿衣服。
宮唯明
就像是在智慧型手機遍地,用戶越發沉溺自我世界之時,有個人提醒我們人與人之間原本的理想模樣應該是什麼樣子,因此鏡頭不會在個人身上過多停留,而是遊走於所有人的歡樂,以及微小的黑暗中。但時不時的迷幻畫面也在提醒你這只是一場飄忽不定的幻夢,它終究是會曲終人散的。當後半段年輕一代離開家後,前半段的氛圍便再也無法還原,隨之取代的是強烈的虛無和落寞
嘟嘟熊之父
復古又時髦的沙發電影。鏡頭像一隻能量充沛的貓在房間裡蹦跳遊走,滑過三三兩兩的人物組合,漫不經心地凝視竊聽,從流動的喧鬧中提取局部的靜止的感傷。人物的形像以不同的速率生長,最終在高度提純的時空中建立紐帶,並窺見整個家族的歷史與未來。
木衛二
聖誕夜五十人演藝
食用炭素
大家聖誕快樂 我下輩子要做掃地機器人
Peter Cat
@Pre-Cannes 世界電影正在進入一種美學風格的消費主義時代。那些所謂的新流派,由電影人的野心和評論家的主體性所共建,看著很激進、很新穎,其實都是一些比較陳舊技法的重新裝配。正如這部電影,給時空許下一些規則,熱鬧得讓人覺得煩躁和空洞。
黑狗成
史匹柏之子 史柯西斯之女,劇組人脈深度恐怖,那個神似魯妮瑪拉的卡羅爾造型
舌在足矣
在美國也就義大利裔能有這麼盛大的聖誕家庭聚會了,甚至恍惚有《芬妮與亞歷山大》之感。 Tyler Taormina一貫的50年代金曲串燒與中產階級郊區背景建構出了一種典型的美國風情基調,而在此之上龐雜的年輕人與中年人的人物群像在不到兩小時的片長裡卻異常的豐滿與迷人,可謂是一部Christmas Hangout Movie。中間那段「花車巡遊」簡直可以入選年度影像瞬間
TWY
陶爾米納的三部電影構成了一組必然閒適浪漫,也固然重複的小鎮風情畫,幾乎一下子就能在特定的鏡頭中捕捉到一種錯位的孤獨,以至於家庭聚會幾乎很快變成了一種需要逃離的地方(推軌鏡頭讓它的機械感倍增),並回歸到他標誌性的夜色中。無論如何,還是比較好奇他未來作品中會出現什麼變化。
陀螺凡達可
太迷人的群戲,鏡頭從未在任何一角色身上多做停留,始終在遊走,但每一次停留似乎都能窺見他們內心的某個角落,無論透過他們的交談,或只是一個落寞的表情、眼神。夾雜著復古和冷幽默,一切似乎來自遙遠的回憶,因此同時兼具夢境般的不真實感和飽滿複雜的情緒,沒有任何清晰的故事線卻仍被完全吸引。
寒枝雀靜
D+/ 始終沒有足夠強的抽象,到頭來還是顯得一地雞毛,而且這一地雞毛還排列得過於整齊了。
下落不明
【PYIFF8】【小城之春廳】living dead有了活人的氣質,躁動不安是死人的表現,極盡色彩斑斕卻是腐爛的前兆。最可怕的群像就是每個人都在各幹各的……抑或與表像根本無關。幸虧映後時間匆忙結束了,or I'll definitely curse him. 演員表不會又是一首對新好萊塢的輓歌吧。
劉小黛
#平遙#很少看到美國電影,還是入圍坎城的作者電影。看過好像也沒看過。怪力亂神的群像。
20個小明≯
純純群像炫技片,加上死去的親戚可以拍一部義大利版《水滸傳》…台詞密到敲字幕的志工手指掄出火星子…
DeckardYang
【3.5】這樣的題材陶爾米納居然還能搞出鍾愛的神秘主義風格。敘事在喧鬧與靜寂間不斷交錯,屬於獨立電影的美國風格畫。 w/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