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的兩個世界: 評論
matchbox
成長的片段,心緒的變遷,有種輕拿緩放的感覺,觀看過程甚至想起多年前格外喜歡的《周圍的事》。敘事高效幾乎沒有廢戲,兒時教同學手語和成年後與聾啞朋友餐廳聚會兩場戲拍得尤其好。從火車站台插入回憶部分意圖很清晰,但多少顯得突兀和笨重了。
FY7
沒有預期那麼感動
SundanceKid
吉澤亮對主角的心境把握很好,離家後開始想念曾經幫媽媽和外界對話,以為繞不開的隔閡卻讓他融入一些新朋友的生活。對聽障群體的關注有人情味,原來和世界和媽媽的連結從來不會斷。成人的最後一步是讀懂了媽媽全部愛的手勢,領會了她對自己所有的驕傲,淡出畫面聽不見的哭聲終於獲得的釋放,兩個世界也會交互
DONT_BOTHER
CODA,是「Child Of a Deaf Adult」的縮寫,即聽障者家庭的子女。一部對一般人來說非常震撼的電影,本片四個字:「舉重若輕」。沒有刻意渲染苦難,甚至他們的家庭已經不錯。對聽障者來說,睡覺時如何知道寶寶晚上在哭;因為聽不到要眼睛一直盯著愛玩愛動的小寶寶,走在路上聽不到後面汽車的喇叭聲,參加家長會怎麼跟老師交流,遇到陌生人上門的尷尬,孩子在外打電話來只是聽聽孩子聲音……那些生活中不被注意的細節,於他們處處是障礙。當然作為子女,也承受了很多。但正如爸爸所說的,Every family has their own problems, I guess.
李先生
SGIFF 「謝謝你,這是你第一次在公共場合願意用手語跟我交流。」眼淚止不住的流。
btr
#SIFF競賽片以頗大的時間跨度平實地呈現聽障家庭的孩子(coda)的現實世界之種種面向:學校裡被當作異類,被鄰居欺凌,試圖離開小鎮去大城市擺脫家庭,會手語又可以作為一種優點塑造全新的人際關係,到與家人的和解。細節細膩真實,手持鏡頭和沈默段落的使用也相當合理。
怪櫯櫯
戲劇社背景海報是《蘇州河》誒,我的眼睛就是尺! ! ! CODA:child of deaf adult. 謝謝戲院給的電影同款薯條,我還以為是五十嵐奶茶創業史,學會了好吃是拍臉頰兩下,這對一個吃貨很重要!孩子視角的觀察,同樣是聾啞人,起夜照顧孩子的還是媽媽,這該死的母職綁架,父親全程隱形,直到最後才爆料私奔。從小就是郵差和翻譯的小孩,無法用手語溝通的健全人奶奶卻是局外人,開關燈是我回來了,對別人輕而易舉的道歉,卻對媽媽毫無歉意,不要傷害媽媽。原來聾啞人士的慶祝那麼熱鬧,哭泣那麼令人心碎,吼著打電話的時候我心被扯了一下。結尾的回憶殺,媽媽的臉越來越年輕,機位越來越低,故事主線略顯老套,但奈何細節非常細膩,比空空那年有人味得多,我願稱之為Gentlemen Bird。原來那個聽不見聲音的世界,是愛。
桃桃林林
相較於《健聽女孩》,或是因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原因,裡面的情感與感受也更真實。尤其是中間摻雜著那些對這特殊家庭的排斥與青春期的叛逆,也讓情感更豐富。有趣的是,男主角雖然逃離家庭,逃往東京,卻仍跟聽障族群有各種交集。也就是說,他與家庭以及父母的感情,是從來沒有斷過的。
西樓塵
找不到父母私奔時吃過的草莓芭菲,卻吃了黑色的墨魚汁義大利麵。最難過的時刻,是我因為花盆被誣陷時她沒有出現。最呆滯的時刻,是我說了話卻沒用手語。最感激的時刻,是我在別人面前也跟她用手語。外公討厭外婆信奉的宗教,卻天天被供奉在佛龕裡。我以為到了東京會變成正常人,卻成了說不出愛的啞巴。
Morning
很感動。整部電影自然流暢有一種很強大的溫柔,以導演伸出平和之手的姿態,任誰都想牽上去擁抱。媽媽向五十嵐大詢問學校教學參觀為什麼不告訴她的那場戲,兩人側身站在室內,比起之前的戲光都要黯淡,媽媽的側臉在那一刻顯得老了幾歲,母子之間的隔閡就此產生。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現場音效,像是那場關於「生下你的戲」背景聲突然下起雨來,最溫柔的是母子二人吃義大利麵的餐廳裡的吉他背景聲,這樣的處理手法為影片增添了內在的韻律,很真心。語言是非常曖昧,五十嵐在尋找工作的路途上,試戲、面試編輯,面試他的人都非常和善的與他交談,但實際上是在拒絕他,而透過自己的經歷搭建起來的聯繫,後來的工作和與東京聽障人士的交往自然得彷彿不需要理由。經歷種種,想起媽媽的手語,從小到大的視角,在廚房外看到的媽媽的背影,是那麼的療癒和確定。
4:00AM
2024上海影展第九彈,見面會場次,劇情蠻真實的,也很細膩的用鏡頭語言描述了主人公的成長心路變化,可惜的是片後見面會都盯著吉沢亮提問,一共就兩個提問機會都沒有關注導演和這部片子本身,讓本來想對導演提問卻沒有搶到的我有點遺憾
劉小黛
#SIFF#看了昨天的演員吉澤亮映後場,這是他出道第15週年。頒獎前返場,預訂一個金爵獎最佳或男主角。雖然身為t人不太能get到這種溫柔情緒。
賜塗溪
電影拍的特別細膩,最後伴著男主角的記憶,媽媽的臉一下下閃回,沒有任何聲音...眼淚唰的一下就下來了還有就是,映後採訪兩個問題都很沒營養,主演也很委婉的表達了兩次請關注本電影
小植野
#26th SIFF 3.5。在童年時期,兩個世界仍處於割裂時,有效利用了母子之間接受來自外界資訊不佳的設定,並且為之後的人物狀態和對過往的回顧打下基礎。自始自終保持了兩個視角前後的一致和客觀的態度,不刻意煽情,有一些溫情時刻但更多是來自於生活狀態中相處的自然流露。
天馬星
又一部關注聽見兩個世界的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電影,沒有任何煽情或者說是“記我母親的一生”,小時候討厭媽媽,長大後才愧疚不已,想要逃離的家鄉,離開後才開始想念,你做的壞事母親完全不記得,你做的好事母親記了一輩子,於是開始止不住地流下淚來。 #HKAFF
Meraki
[SIFF映後]電影敘事簡潔明快,不是一波三折的完整故事,而是一連串平凡的生活碎片,聾啞家庭正常孩子的彆扭拉扯就藏在碎片的縫隙裡,所以一點沒覺得最後情緒突兀,導演把平常時分瞬間湧上心來想忍忍不住的愧疚和酸楚抓得太精準了。比起健聽女孩,男主角在設定上沒什麼天賦,摒除了觀眾對追逐夢想的強烈共感恰恰保持了對「兩個世界」的觀感平衡。原來飾演父母的都是真實的聾啞人,母親這個角色塑造得好感人,並非老生常談母愛的包容和付出,彰顯的是母親生活的態度,喜歡男主角遇到的那位聾啞小姐姐的不卑不亢,足見導演對聾啞族群的尊重。 (沒有爭取到向導演提問的機會真的很遺憾。)
阿孝咕
#SIFF26th Competition 親情題材一向是對我殺傷力最高的,沒那麼喜歡但很容易共情。在共感程度上稍微超過預期,故事的某些地方還能再精進一點,鏡頭語言挑不出彩的地方。即使本片融入CODA,也不算什麼創新。